夏季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记者近日从北京、浙江、广东等地的多家医院了解到,不少患儿就因发热、喉咙长“泡泡”等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就诊。该病传染性强,虽然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但中小学生甚至成人也可能感染。在浙江省长兴县妇保院的病房内,医生正在查看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康复情况。
华声在线2月13日讯(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通讯员 王宋明)6个月的宝宝依依4个月前身上反复长湿疹,一周前,其前颜面部及颈部也相继出现较多红色丘疱疹,随后在湖南省儿童医院诊断为Kaposi水痘样疹,目前依依的病情基本好转,不日即可出院。
孩子们放暑假了,疱疹性咽峡炎来了。近日,记者走访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发现急诊科挤满了高烧患儿。“大部分都是疱疹性咽峡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急诊科医师卢启明说。孩子发热1-2天之后,咽喉痛,一查看口咽部就有不少灰白色的疱疹。
来源:【中国医药报】□ 王延鹏疱疹性口炎是口腔常见的病毒性口炎,多发于6岁前的儿童,特别是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发病更为多见。疱疹性口炎病原菌为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该病毒可引起口腔或生殖器黏膜反复出现水疱溃疡病变,还可引起眼、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内脏器官感染。
最近,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期,高热不退、满口水疱、吃不下睡不好…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点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夏秋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
一到夏天,好多孩子的手指、手掌、脚掌就会长出这玩意。一个又一个的小水疱,米粒大小,数量很多很密集。孩子一个劲地喊痒,有时还会觉得烧烧的,像针扎一样刺痛。这其实就是汗疱疹,一种好发于手掌、脚底以及手指和脚趾两侧的水疱性皮肤病,是湿疹的特殊类型之一。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王璐艳近日,5岁的明明(化名)突然莫名出现发热症状,嘴里长出很多小疱疹,疼得连饭也不敢吃,妈妈急忙带他来到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宁波市北仑区滨海新城医院就诊。接诊的儿科副主任医师赵艳丽为明明做了详细检查,发现孩子是得了疱疹性咽峡炎。
夏季天气越来越热,疱疹性咽峡炎也进入了高发期,全省各地就诊患儿人数剧增,今天湖南省卫健委健教中心给大家科普一下这种高发的幼儿传染病的知识,以便做好预防和应对措施。什么是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多发于夏秋季,它是常见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的病毒性咽炎。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尤其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手足口病呢?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重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水肿、循环障碍等。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北京、广州、武汉等多家三甲医院儿科医生处了解到,近期高发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的感染群体为7岁以下儿童,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北京市昌平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诊疗中心主任李静(中)。
孩子嘴里有疱疹,可不一定全是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龈口炎同样是儿童常见的引起口腔黏膜损害的疾病。孩子得了疱疹性龈口炎后,初期可出现发热、烦躁不安、头痛等症状,口腔黏膜疱疹可导致口臭、厌食、拒绝饮水,严重时会出现脱水。
近日,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期,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发生于1至7岁的小儿,尤其是5岁以下小儿,4月到7月或夏秋季为发病的高峰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市疾控中心提醒家长,注意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
封面新闻记者 邱添近期,成都各大医院儿科门急诊有不少宝宝因出现“高热,咽痛、不进食”来就诊,经医生和家长观察发现宝宝咽喉部有大量的疱疹。医生提醒,近期疱疹性咽峡炎高发,该病具有传染性,学龄前儿童需重点防范。这个让家长深恶痛绝的疾病到底是何方“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