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普通人家还没有婚礼录像,更没有现在的抖音、VLOG什么的,家用磁带式摄像机绝对是顶级奢侈品。在农村,结婚拍录像更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儿。那时候,改革春风吹满地,农村不仅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提倡移风易俗,婚礼新办,于是农村人办喜事别有一番风味。
犁米/文八十年代以前,我老家那个地方比较穷,如果谁家闺女出嫁、孩子娶媳妇,一般选在春节后那几天里举办喜事。为啥呢?一是趁着农闲时节,热热闹闹的举办婚礼;二是天气冷,宴席上剩余的饭菜能多放段时间,不至于因天气炎热饭菜变馊造成浪费。当时,农村里电视机还不普及,文化生活非常单调。
新闻背景:6月2日晚10时许,榆林市某小区内发生一起悲剧,白天刚刚办完婚礼的男子蔡某,在晚上闹洞房时从6楼坠下,经抢救无效后死亡。警方透露,新郎家人称闹洞房的都是新郎生前好友,闹洞房前新郎也没有遭到殴打,坠楼是一起意外事件。众所周知,有不少地方存在着闹洞房的陈规陋习。
一、用锅底灰抹花脸新人结婚举行婚礼仪式简单质朴,礼仪主持人一般是村里有威望的年长人,一对新人站在摆放好的天地桌前,天地桌也就一张普普通通的桌子,上面摆放一个用藤条编制的斗,斗是当时用来称量粮食的器具,一斗等于十升。
80年代的农村,没有外出的人,忙完秋收种好麦,卖了粮食有了钱,就趁着钱没花完,赶紧接亲,出嫁和迎娶,出嫁的能换回一些彩礼,然后彩礼钱拿回家,又被这家兄弟娶媳妇,把彩礼当兄弟的聘礼,再给下一个姑娘家,钱还是那个钱,都没舍得花,就是换了名称,在农村人手里,像走亲戚一样,不停的转圈,转到哪家,哪家就是亲戚。
的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许昌乡间婚俗,源自这对夙世冤家“斗法”?周公设在迎亲路上的机关均被桃花女躲过,又在门外布设了野马精、野驴精等,桃花女坐的罗圈椅似马鞍,把野马精压在胯下,又让带翅的笙子打得晕头转向,更被丝线缠绕捆绑个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