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由德国人哥哥德巴赫提出。猜想分为A命题和B命题,其中哥德巴赫B命题由苏联数学家依.维诺格拉陀夫于1937年基本证明,具体的说,他证明了:每一个大奇数一定可以表示成三个奇素数之和。而哥德巴赫猜想A命题绵延数百年得不到证明或证伪。
摘要:一个素性趋于100%的“全素数表“,其间就包围了一个完整的自然数体系,在这个素、合分流的原生态自然数环境中,人们从理论上严格证明任意偶数2N都存在有“N的对称素数之和等于2N”的哥德巴赫结论,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小儿科”问题。
写在前面的话:我是中国公民彭秋年,自小崇尚自由,酷爱素数,内心深处一直保存着少年的梦想,兴趣是吾师,真理是吾师,经过多年的思维沉淀独立创作了《素数分布之道》,该论文的核心数学思想是自然数集的子集与自然数集之中的元素成为素数的能力强度能够进行参照,并得出参照值r,同时定义能量和 e,结合素数定理推出深层次的素数分布公式.
###DeepSeek为何震惊世界#(由于技术原因,联网搜索暂不可用)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是数论中一个著名的未解难题,其内容为: **“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
在中国有两个数论课题最广为人知:一是费马大定理,这个课题经历350年,最终由怀尔斯解决了,另一个就是哥德巴赫猜想,1978年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引起轰动,陈景润立即成了人民心中的大英雄,从此,哥德巴赫猜想在民间成为最受瞩目的数学问题,懂或不懂的人都能评说几句,甚至有些是笑话了,笔者小时候也听大人们谈论过哥德巴赫猜想,说1+1=2是自古以来就成立的,怎么到陈景润这里就变成1+1=1了呢,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相信很多朋友小时候都听过陈景润好读书的故事,故事刻画了连走路都在看书的人物形象,最后陈景润成为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还因为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而被世界所知。但实际上哥德巴赫猜想并没有完全被证实,如果将这个问题用“1+1”来代表的话,那么陈景润只证明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