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很想拒绝,结果还是忍不住点头答应;明明心里很不舒服,但害怕说出口会被人误解。这种感觉把你困在别人的视线里,走不出去。其实,这背后就是【自我客体化。】【自我客体化】就是你把自己当成了别人眼中的一个“物件”,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而不是一个有独立感受和需求的主体。
心理专家:摆脱自我客体化 串起人生故事线作为他人眼中的优秀女性,会面临怎样的烦恼甚至焦虑?本期来信者是一位38岁的职场妈妈,刚鼓起勇气从互联网大厂离职的她,对于如何开启人生下半场充满了犹豫,即使找到了方向,也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而止步不前。
小年说:近日,电视剧《错位》中两位女性对男主的感情付出,引发了不少网友讨论。为什么有人在感情生活中甘愿为他人付出一切?在作者看来,用他人评价看待自己的“自我客体化”,其实会带来消极结果。推荐给你,静夜思。
文|袁淑秀人一旦失去主体性,就容易紧张。因为人在失去主体性时,会过度在意他人看法和评价,担心无法满足他人期望。同时处于自我客体化的状态,把外界目光当标准,自我价值感低。失去主体性失去主体性,通常指我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缺乏自主性,往往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缺乏自我决定的能力。
一位心理学博主讲到:人会紧张,根源是自我客体化,即做事时出发点不是自身需求和感受,而是他人看法。陷入这种状态,内心就像被无数双眼睛审视。比如公开演讲,不再专注内容,而是担心发音、动作是否得体;发朋友圈也反复斟酌,怕被说矫情或无趣。
今年1月,有人在豆瓣上创建了一个名为“好学生心态受害者”的小组,半年内就聚集了7万多名组员。这里迅速成为几万人的树洞,大家聚在一起倾诉作为一名“好学生”的困扰和遭遇。在职场被压榨是这个小组的热门话题。从学校到职场,身份变化了,害怕犯错、习惯讨好的“好学生”心态却仍然困住他们。
前阵子无意中刷到一位江苏家长的发帖,内容特别有争议。他说儿子高考结束,就把放在儿子房间6年的监控拆了下来了,还配文:“感谢监控陪了儿子6年。”在帖子下面的评论区,网友自动分成了2个阵营,吵得不可开交。有家长说:“我家也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