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汇报、澎湃新闻2021年1月24日凌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其微博上发表文章,针对近日上海出现的本土病例,表示上海的防疫工作一直是“陶瓷店里抓老鼠”。目前所有病例均在快速追踪线路上。这几天属于防疫队伍与病毒传播的并跑阶段。
近日,上海郊区发现了大量海狸鼠的身影,这些本应是南美洲的“土生土长”的巨大啮齿类动物。正悄然侵入我们的生活,给当地的生态和农业带来了一场“灾难”。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胆大包天,根本不怕人类,成群结队地啃食着农田里的作物,搞得周围的村民痛不欲生。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送心]文/观文史说编辑/观文史说相信只要一提到“老鼠”这两个字,相必大家浑身都是厌恶和不自在的,然而去年,上海地区频频出现“巨型老鼠”的新闻。
1910年的初冬,11月的风从上海埠头刮过。一则号外:1911年8月初,闸北又发现鼠疫患者,工部局卫生处洋人带领工人,“自锡金公所前面起至川虹路华界天保里口止”,在马路中间树起了一道2米高的铅皮墙,用以防止鼠疫蔓延至租界。
【张文宏最新解读:上海防疫工作是陶瓷店里抓老鼠 ,所有新冠病例均在快速追踪线路上】1月24日凌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发文表示,上海的防疫工作一直是“陶瓷店里抓老鼠”,我们希望既抓住老鼠,又不要打破瓷器,希望不要因为防疫对社会生活产生大的影响。
新华社上海1月28日电 题:“陶瓷店里抓老鼠”——精细防控的“上海样本”新华社记者仇逸、龚雯、袁全1月28日一早,这样一条消息出现在很多上海人的手机屏幕上:27日0时至24时,上海无新增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既感到欣慰,又觉得在意料之中,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
近年来,上海出现了很多“巨型老鼠”,它们的个头非常大,最小的也有10斤,最大的可达30斤!海狸鼠不同于老鼠,它是一种水陆两栖的动物,他们经常生活在沼泽、湖泊和一些溪流旁边,因为耳朵、鼻孔有特殊的防水功能,而且有着略微扁扁的尾巴,所以它的水性非常好,可以在水中自如的活动,但是他们在陆地上活动速度就会慢很多,胆子通常比较小,会选择在夜间出来行动。
上海的王女士说自己是紫燕百味鸡沪光路店的老主顾,9月12日晚上,她路过该店,发现店内食品橱窗内有老鼠在游窜,之后还躲在商品公示牌后,留下一条细长的尾巴,她赶紧拿手机拍下了视频,并向12345市民热线进行了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