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各学科与AI技术的合作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18日举行的上海复旦大学校友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暨首届科技文化节开幕式上,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人工智能专家围绕AI与数学、脑科学、生物医药的融合运用展开对话。
接下来就可以借助行学AI帮我们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输入“我现在想研究女贞子抑制雌激素受体治疗乳腺癌,请帮我设计实验方案”如图3,我们可以看见行学AI给出了一些实验方案,但我们发现它给出的答案是略显简单的,只有WB、qPCR和凋亡周期等基础实验,与我们的预期是不太相符的,而且单单针对雌激素受体这个基因或者雌激素受体蛋白不太能够说明问题,我们想要进一步研究抑制雌激素受体能够激活什么样的通路,造成什么样的表型,同样可以借助行学AI。
建议没有编程基础,也不想深入学习编程的医药工作者们去读这本书,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怎样用于医学临床和科研,Fundamentals of Machin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 in Medicine 。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给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变革与创新,同时也对支撑科研诚信的现有实践提出了严峻挑战。譬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伪造数据,生成欺骗性研究论文,极易引发新形式的论文代写、抄袭剽窃、洗稿等学术不端行为,极大损害了科学研究的可信度。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当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科学研究,究竟会带来怎样的范式变革,又会开启哪些新的探索空间?
张维维 汪丽萍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用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定制化教学辅导,加快完成中医药数据建模等速度……2月18日,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成为绵阳较早接入这一前沿技术的高校。
崔兴毅、张亚雄、陈海波在德国汉诺威工博会上,参观者与一款智能机器人进行“石头剪子布”游戏。新华社发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展出的人工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新华社发无人机在深圳塘朗山郊野公园里巡检。
【科学随笔】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是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在1月30日出版的最新一期Science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霍亚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所长、转化医学系系主任Eric J. Topol教授发表了一篇文章,回顾了AI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些突破性应用,其中总结梳理的一些重要AI模型和研究范式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