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特殊字体,它创造于东汉时期,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草书的出现是为了应付当时较繁琐、规范的拘束性书法,为了更好地表达书写者的情感,以及书写速度的快捷,草书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书写方式。
很多书友在看到别人写草书时那种龙飞凤舞的状态时感到非常震撼,也羡慕别人能够肆意挥洒的自由书写状态,于是很想自己也去学习草书,但是草书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事情,很难一蹴而就,我们首先做到的是入门,也就是记忆每个字的草书写法,并反复练习加强记忆,在书写时能够快速地写出。
法度是作品的形式内容,情感是作品的精神内容,前者显于外,后者发于内,两者高度结合,互为依存。当下一些书家不明“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创作情境所构之由,误读“情感”功能,在”酒后三杯”状态下一味简单快速书写,忽视了“翰不虚动,下必有由”的约束,进入到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的“无法”窘境。
书法的学习一是要用脑记忆、用心感悟,二是要加强练习,通过长时间的练习熟能生巧,才能把眼之所及、心之所想倾注笔端,从而完成一幅相对理想的书写与创作。草书是书法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书体,因为它更能让人随心所欲、表达性情,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