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战争是人类挥之不去的阴影,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家园,维系和平稳定,自战争诞生之初人们就勇于拿起武器,不畏强暴,同恶势力斗争。鼓舞正义勇往直前的,除了我们需要守护的,就是那些战火中响起的号角—战斗歌曲。
1943年7月25日的意大利萨伏伊宫中,墨索里尼额头上不断冒着虚汗,眼前的意大利皇帝维克多·埃曼纽尔三世继续语气平和地安慰着他,但这个时候越是平和越是证明无可避免。告别曼纽尔三世之后,墨索里尼还没有成功走出去就被皇帝的卫兵拦了下来,而后通过一辆救护车,他被带到了宪兵营。
名 称 敦刻尔克大撤退 发生时间 1940年5月26日晚 - 1940年6月4日上午 地 点 法国敦刻尔克 参战方 英国,法国,比利时,纳粹德国 结 果 英法联军成功撤退至英国本土 参战方兵力盟军 约400,000人。
1938年3月12日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奥地利地处欧洲中心地带,并且国内主体民族与德国一样都是日耳曼人,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希特勒就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边境小镇布劳瑙,在他的高压协迫下,奥地利举行了全民公投,最终99%的投票者赞成德奥合并,德国因此实力大增;
撤退,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失败的意思,虽然在战争中不可能会必定胜利,但是在撤退中也会有奇迹的出现,很多人认为二战中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就是一场在失败中诞生的奇迹。因为当时的英法部队就是在被包围中祈祷着奇迹的发生。
1940年,德国闪击西欧,英法联军为何在德军眼皮底下能顺利从敦刻尔克撤走33.8万人?而参与运输的驾驶员,有英国人也有法国人,他们中有银行家、牙科医生、出租汽车司机、快艇驾驶员,也有码头工人、少年、工程师、渔夫和文职官员,在火光掩映下,还能看到一些孩子和白发老人。
军歌为血性助燃 有军队就有军歌。2200多年前,秦国兵士将《无衣歌》唱得似乳虎啸谷,被称为是那个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华夏第一相”管仲,现编现教的《上山歌》《下山歌》,令已经十分疲惫萎靡的军士们精神抖擞,战车轮转如飞。
一切由《天佑女王》说起1854年5月24日,英国决定全面介入克里米亚战争后的第二年,当日适逢维多利亚大寿,远驻土耳其于斯屈达尔的16000官兵举行以隆重庆典。这将是场当着多国武官面前的检阅,含步操、阵列、炮位、马术表演,至于在场配合的军乐队就有20支,规模可谓前无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