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世界胶质母细胞瘤关注日。以“每一秒都值得守护”为主题的“爱普新生-脑胶质瘤关爱之家2周年庆分享活动”近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会上2023年版《每一秒都值得守护》脑胶质瘤患者生存纪实影像集发布。
“感谢华山医院吴劲松教授,给了我一次重生的机会,可以让我有机会带着孩子去一次迪士尼,圆了我和孩子的这个心愿。”薛雪(化名)表示。薛雪曾于2020年12月9日确诊脑胶质瘤,当时她年仅27岁,这并不是她第一次与“瘤”打交道。
中新网武汉9月2日电 (杨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研究团队设计并构建一种具有自催化功能及脑肿瘤靶向能力的纳米粒子,在穿透血脑屏障、靶向脑胶质母细胞瘤方面表现出显著能力,并在抑制脑胶质母细胞瘤生长方面表现出良好效果。
来源:人民网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危害严重。脑胶质瘤以恶性程度划分为Ⅰ-Ⅳ级。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恶性程度最高的Ⅳ级脑胶质瘤。目前我们如何治疗脑胶质瘤?未来又将有哪些新的机遇来攻克这一生命禁区?
11日发表在《自然·癌症》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加拿大病童医院研究小组展示了一种新的潜在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方法,称为设计肽,这种方法针对的是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或成为下一代胶质母细胞瘤疗法的基础。
脑胶质瘤是由于大脑和脊髓胶质细胞癌变所产生的、成年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具有高致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三高”特征。脑胶质瘤一直以来都是肿瘤治疗领域的难点。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国内外脑胶质瘤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进步,新技术、新药物、新疗法不断涌现。
11月16日,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团队联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两名复发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在神经导航精准定位下瘤内注射溶瘤病毒治疗,并置入Ommaya囊以便于术后多次注射,术后两名患者均无明显特殊不良反应。
“明年还要和大家一起过五岁生日!”近日,在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十楼病房,54岁的老叶和前来查房的医护们共同庆祝特别的“4岁重生生日”,许下新的愿望。四年前,老叶突然左侧瘫痪,被确诊为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胶质母细胞瘤,平均生存期仅14.6个月。
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合作,通过分析大量胶质瘤患者临床样本发现了乳酸异常代谢的规律,以此构建了具有靶向富集、代谢调控和协同治疗功能的创新仿生剂型,在患者来源的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上均显著抑制了GBM的进展,为GBM的高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也称胶质母细胞瘤,是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1种病理类型,即Ⅳ级胶质瘤。中国人口的胶质瘤标准化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约4.11人发病,其中大约50%的患者为WHO IV级即GBM,是最常见的恶性脑部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