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纵观其军旅生涯,他历任黄埔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先后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内战。
淮海战役硝烟刚刚散尽,某国的一个院士对我军大捷非常感兴趣,同时脑子里也有不少问号,于是就匆匆来到中国,赶往西柏坡,采访毛泽东、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人,了解淮海战役指挥“内情”,以便“编写军事教材”云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影视圈里拍摄的有关国共双方部队官兵待遇的时候,往往喜欢展现国军各种“优厚”的待遇,比如国军部队哪怕不是所谓的正牌“中央军”,而是地方保安团或者杂牌军,虽然吃不到顿顿大鱼大肉,也往往是大米白面,而演到共产党领导的部队,那就是野菜糊糊,或者地瓜土豆,难得喝一碗小米粥就已经是逢年过节的待遇。
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斗争过程中,有那么一场战役至今仍然为人所津津乐道,反复推演,并不断提出如果如何如何,最后的结局会如何如何之类的论断,甚至有不少人会为此扼腕叹息,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可谓之决战之决战的淮海战役。
在热兵器时代,一场60万人对决80万人的战役,兵力、装备全面处于弱势的一方笑到了最后。这是决定中国命运走向一场关键战役,运筹帷幄的军事指挥艺术,风云突变的战场格局,气势恢宏的布局排阵,这一切因素汇聚在一起,让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变得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