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国史上最杰出的边塞诗人当首推岑参,唯一可以与之相较高下的是王昌龄。二者的边塞诗作风格各有千秋。王昌龄的诗作以慷慨恢宏见长,岑参的边塞诗则以奇绝瑰丽为优。王昌龄的边塞诗仅限于七绝。而岑参的边塞诗不仅数量多,且格律多变。
汉语拼音,是我们上学时学习汉字的第一步,可以标记一个汉字的发音。我们中国人使用的汉字,是方块字。震惊之余,也不免有个疑问:如果拼音的历史只有差不多400年,那么在更早的古代,中国人如何标记一个汉字的发音呢?
数千年来,中华文化都是建构于汉字的基础之上的,那方正的横竖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圆,每一个字都有深远的来历,每一部分都有厚实的履历,它承载了汉辞晋赋,承载了唐诗宋词,承载了明清小说,承载着我们所有梦想与远方。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在近日公布的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即历史名人名字的读音之争——关于多音字究竟怎么读?以司马相如的“相”和李调元的“调”最为激烈。事实上,古人名字在现代的读音争议在学界一直存在,各有观点。
某些历史名人的英文拼写方式也采用了威妥玛拼音,例如:孙中山 Sun Yat - sen ,毛泽东 Mao Tse - tung ,蒋介石 ChiangKai - shek ,宋庆龄 Soong Ching - ling ,宋美龄 Soong May - ling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