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导盲犬能否取代传统导盲犬解决视障人士一犬难求的问题?3月20日,记者从西北工业大学获悉:该校光电与智能研究院联合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探索离线具身智能应用方面取得新突破,开发的离线具身智能导盲犬已能够与视障人士流畅沟通指令。
11月17日,记者从西北工业大学获悉:本次天舟八号货运飞船任务中,西工大生命学院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团队制备的3种骨组织细胞生物样品随船进入中国空间站,将在航天员的参与下利用科学实验柜细胞自动培养装置,完成在轨“空间微重力对骨组织细胞作用效应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日前,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臧渡洋教授团队成功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制备出“地面上最长寿命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到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为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目前,臧渡洋教授团队已经收到了这份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据西北工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6月29日,学校举行3个新建研究院和航天学院院长聘任仪式。聘任仪式上,党委书记张炜代表学校热烈欢迎四位院士担任西北工业大学相关研究院、学院院长,校长汪劲松为四位院士颁发聘任证书,党委常委、副校长侯成义宣读学校聘任文件。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万小朋,太仓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敬宇,马远良院士,徐德民院士,杨士莪院士,陶文铨院士,何友院士,邱志明院士,陆军院士,李华军院士,张平院士,江碧涛院士,中国船舶集团盛纪纲副总经理、中科院声学所李风华所长,哈尔滨工程大学殷敬伟副校长分别致辞。
在西北工业大学有这样一支团队,多年来参加了国家20多个型号的卫星和先进飞行器研制及技术攻关,承担了包括载人航天、二代导航在内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专项工程等50余项国家级研发计划项目,为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期间,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制备的10余种数百个高性能难熔合金样品。进行了6批次在轨实验。央视新闻具体报道如下:目前,在中国空间站内,部署了科学实验柜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设施,能够在轨支持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物理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中国空间站正在成为我国当前覆盖学科领域最全、在轨支持能力最强,且兼备有人参与和上下行运输等独特优势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各类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有序展开。
1月14日,人工智能与数智能源创新发展研讨会暨工业人工智能实验室筹备会议在西安召开。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开富,西安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陕西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焦振华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
12月29日,记者从西北工业大学获悉:该校光电与智能研究院李学龙教授和团队在“光动无人机”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用智能信息传输处理和高能激光等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无人机的全天时智能视觉跟瞄和自主远程能量补充,开启了我国无限续航无人机的探索,实现了光电与智能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临地安防”的典型应用之一。
大会总结了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各项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分析了当前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短板,明确了“天下工大、世界三航”的远景目标,确定了新“三步走”战略构想,提出了今后五年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具体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