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活在上海的人来说,“上海分寸”就像一种无形的指挥棒,始终存在于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4月11日,以“分寸之间看上海”为主题的克勒门文化沙龙,请来《上海分寸》作者马尚龙、普利兹克奖得主让·努维尔中国工作室负责人陈晨、沪语推广达人徐祥等,一起聊聊他们眼中的“上海分寸”。
上海话“侬是模子”,是一句夸人的话,指你这个人做事上品,有担当,够朋友,算得上“榜样”,而用“模子”两个字来说菜,是什么意思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黄河路上的“模子菜”曾流行一时,“模子菜”一般是指不拘章法,不讲出身,没明确帮派的菜,只要顾客欢喜,就给你端出来。
贬称99种 有辰光獃想想,上海话里真的褒义的不多,贬义的比比皆是。多少侪有点“嘲叽叽”。就拿对人的贬称来说,随便想想,就能想出好多。 说是对人的贬称,也不都是骂人话,有的只是“嘲叽叽”,有的甚至还是昵称呢。 不过,其中大多数都已经不流行了。
几年前去山东青岛,当地的朋友带我到“八大关”附近逛,路过一个卖纪念品的商店,我便进去随意看看当地的纪念品。一位热情、魁梧的青岛大妈向我介绍起这些特色纪念品,诸如贝壳、海螺号、帆船模型之类的。大妈一边介绍产品一边问我:“您是从哪儿来的呀?”我说:“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