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将至,节日氛围渐浓。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佩香囊,各种习俗不一而足。这些端午习俗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样子。那么,古人是怎么过端午的呢?古人过端午满满的生活意趣清代画家徐扬所作的《端阳故事图》就还记录了系采丝、射粉团、悬艾、裹角黍等清代端午节的习俗。
一年一期许,又到粽叶飘香时。大约在春秋时期,便出现了粽子的雏形“角黍”。汉代后,粽子才逐渐融入端午节。糯米粽在唐代成为主角,取代了黍米。在江西九江德安县博物馆,珍藏着南宋时期的一对实物粽。这对750年前的粽子包裹成菱角模样,拳头般大小,包法和形状与我们如今所吃的粽子无异。
起源传说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
端午良节至,古风韵味长。我们自《味蕾上的江南印记》中撷取部分文字,细绘粽子的前世今生,邀您共同品味深厚的文化底蕴。粽子在古代最早被称为“角黍”,这就证明黄河流域是它的起源地,因为黍是原生于黄河流域的一种耐高寒、耐干旱的粮食作物。
中新网北京6月9日电(记者 上官云)“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又是一年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欢欢喜喜过大节。为什么此时要悬挂艾草、佩戴香囊?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孟令法解释,端午又被视作古代的卫生防疫节,人们会在此时采草药沐浴。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由来已久,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影响最广、覆盖面积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主要有红枣粽、豆沙粽、蛋黄粽、猪肉粽、艾香粽、竹叶粽、甜茶粽、薄荷香粽、莲子粽等。“孩子们最喜欢吃我包的粽子。粽子不单单是在做一道美食,更多的是在传承文化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由来已久。在一座战国时期,楚国贵族的墓葬中,考古人员在椁室中后室的木案上,发现了许多圆形植物包裹。经过研究发现,包裹外部为槲叶,内部为水稻、黍等粮食。这种“槲叶”包裹的食物。看上去跟现在我们端午节吃的粽子,似乎有着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