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古老的信仰和传说,也许能给我们现代人一些关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启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迷雾,探寻古代人对鬼神和灵魂的信仰,揭开魂魄之谜,并思考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生命价值的认知。
这一点不难理解,从字面上看,“儒”者,左人、右需,也就是说,儒家正是个专注于研究人的学问。在《左传·昭公七年》中,郑国著名的贤相子产有如下的论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
文:小A斯蒂芬去年六月份在日本上映的动画电影《海兽之子》,原定将于今年2月份登陆中国大陆上映。对于没看过原著漫画的大多数人来说,这部电影的故事是会有些烧脑,以至于很多网友说道:“三星全给画面,故事就是垃圾。”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魂魄”其实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是道家,更是如此。因为在道家看来,“魂魄”对于人或人之身体来说,其实具有很大的作用,如古人讲丢魂、失魂,或者魂飞魄散,就是指其人处于非常不好的状态。
昨天清明4月4日,向师傅问了个问题:“如果人真有灵魂,如果投胎了,为什么还要祭拜遗体?” 师傅答我:“人有三魂七魄!三魂是指天地人三魂!如果人离开阳间,那么天魂就回去了。地魂就是留在埋葬的地方。而人魂是投胎用的。
《铁骨立风雪》 于希宁 210cm×425cm 1979年“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美术教育工作者,如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辜负社会和人民的期望,在美术事业中做出成绩,这是大家的心愿。”这是于希宁先生的心愿,是他上世纪80年代撰写的《道明·气充·文雄》一文的首句。
编者按: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进程的图像记录。古往今来,很多艺术家借国画抒发爱国情怀。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爱济南新闻客户端“文化传承名家谈”融媒会客厅策划推出“赤子丹青——艺术名家访谈”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