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马黎 郭楠这几天,一段“李鸿章唯一原声原音”的录音视频在网络热传。录音一共两分钟,背景字幕显示,这是“安徽合肥李鸿章故居陈列馆100多年前李鸿章访美时接受美国记者采访的录音”,并配上记者和李鸿章的一段对话内容,共2分钟。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写的就是李鸿章,那么李鸿章这个合肥人有多肥呢?由大清国朝廷自上而下推行的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化的开端和尝试,不能完全否定。但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通商银行等,均有李鸿章的不少股份,南京、上海等地的当铺、银号也是他的"管业"。
七绝李鸿章巢湖好比砚中波,手把孤山当墨磨。姥山塔如羊毫笔,够写青天八行书。李鸿章,肥东人。故乡在巢肥界山浮槎山西山脚下,就是我们巢湖人所称的山后那个地方。他幼年读书于浮槎山;年届四十来庙里求子并如愿,曾作诗云:“浮槎山角阵云堆,郁郁松楸望不开。历劫尚存忠孝性,济时谁识栋梁材?
民间曾有一副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写李鸿章,李乃安徽合肥人,曾任宰相;下联写翁同和,翁乃江苏常熟人,曾任司农(农业部长)。此联一语双关,反映出当时老百姓对贪官污吏的愤慨!李鸿章故居。网络图在晚清名臣中,李鸿章可以说是“巨富”,有关他的家产额度,有多种说法。
反之,提起合肥市的少荃湖,却知之甚少,李鸿章和少荃湖那段传奇故事更是鲜为人知了。李鸿章于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安徽省肥东县磨店乡,是县学优廪生李文安与其妻李氏之子,谱名章铜,因在兄弟姐妹八人中排行老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1896年他带着淮军威风去美国谈生意,洋人吃中国菜像开了闸的水,筷子一落桌便风卷残云。讲究的是“重油不腻喉,杂烩见真章”,二十几样食材得先各自修炼:海参要冷水泡热水蒸,火腿要切得薄如蝉翼,连腐竹都得用山泉水发足三天。
爱爆粗口的李鸿章文︱陈事美按我理解,所谓粗口,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语,如“我靠”、“我日”、“他妈的”。一种是真正的骂街,如慰问对方的母亲,或专以女性生殖器为主要内容的骂街。在现代社会,你会发现,周围的绝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第一种粗口情形。
提到安徽,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黄山、黄梅戏,因为这是江淮大地上最闪亮的两块金字招牌。李鸿章杂烩又名李公杂碎、烩什锦,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流行于安徽合肥的传统美食,也是当地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家常菜。
点击上方“成功传媒”可以订阅哦!— 李鸿章“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自问亦未有何等陨越;乃无端发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业,扫地无馀,如欧阳公所言‘半生名节,被后生辈描画都尽’,环境所迫,无可如何。
晚清时期,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联语:“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此联语巧妙地将两位朝廷重臣李鸿章与翁同龢的籍贯融入其中,借以讽刺他们治政下的社会现状。李鸿章,合肥人氏,以其圆滑处世、官场得意著称;而翁同龢,常熟出身,却以清廉正直、敢于直言闻名。
这个年龄,对于一般人来说,这可能是终老南山看夕阳了,但对于李鸿章来说,此时正是如日中天。对于清国来说,由于长年的军事作战,对洋人的屡屡赔款,整个国家的财政面临崩溃,在这种情况下,西洋列强,包括相邻的沙俄,乃至新兴的日本,都开始虎视眈眈。
本人是特色美食,民间小吃传播人。前天发表一个帖子,李鸿章大杂烩。有很多人提出质疑?因为本人搜集资料大部分来自于网上,少部分别人推荐。自己考察的不是很认真。所以请求知道的人给予解答。李鸿章大杂烩到底是不是出自合肥,是不是徽菜,具体出处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