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宣布,该所的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研发出用于全固态锂硫电池的新型硫化锂正极材料,能量密度超过600Wh/kg。与目前已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全固态锂硫电池能量密度高出1倍有余,且不使用稀有金属,解决了锂电正极材料的高成本难题。
原标题:青岛能源所研发新材料助力全固态电池开发让电池同步保持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进展,其研发的用于全固态锂硫电池的新型硫化锂正极材料,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千克。
青岛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投产由青岛能源所研发的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望在6到10分钟内实现“超级快充”;预计2026年年底,生产线规模扩大至2GWh(吉瓦时)技术优势超级快充应用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新能源汽车有望在6到10分钟内完成充电续航里程长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搭配硫化锂
4月10日,据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消息,该研究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在硫化物电解质研究取得新进展,解决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叠层工艺的行业痛点及瓶颈问题,打通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大型车载电池制作工艺的最后一道难关,在硫化物软包电池叠片技术上取得关键性突破。
据复旦大学官方微信号2月13日消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团队打破锂电池传统设计原则,通过AI和有机电化学的结合,成功设计了一种锂载体分子,让废旧电池“打一针”就可无损修复将锂电池寿命提升1~2个数量级,为电池产业变革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成果以《外部供锂技术突破电池的缺锂困境和寿命界限》为题,于北京时间2月13日凌晨在《自然》上发表。
2月8日,山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带队到青岛调研科技创新工作。在青调研期间,孙海生一行先后走访齐鲁医院青岛院区、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青岛中科源本新能源有限公司、青岛绿色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强调要加强厅市联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