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和现实维度中,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上海这座城市孕育、形成、发展和激荡。面向未来发展,面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面对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作为“龙头”的上海,如何用好这三种文化资源,是一个重要课题,更是一项光荣使命。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李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版。多年前,国内西方艺术史界就有“走出编译状态”之议;时至今日究竟走到哪里,李军认为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是审慎的评估,继而提出的走出“编译状态”的“三原”途径:读原文、看原作和进入“原文化语境”,更是不移之确论。关于进入“原文化语境”的问题,除了李军在文中继续谈到的寻找历史证据和了解相关学术史之外,我想还可以略为补充的是以艺术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语境”问题:包括艺术图像在历史中的生产语境、传播语境和接受语境,更具体来说是指在这些不同层面上与图像相关的历史事实。
我居然于不经意间,发现角落的架上有著名的日本二玄社原色法帖若干种,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版一印,制版与影印堪称精良,精彩处纤毫毕现,而标价比起目下的日本和中国大陆,却要低不少,不禁令我想起碑帖中著名的“董美人”来,这可谓是“艳遇”了,于是大买,“抱得美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