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光学一门英语就抓耳挠腮,不知所措得很。而季羡林先生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学理论研究齐飞。”不仅学问遍地开花,还通多门外语: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能用俄文、法文阅读。
文/冬青cc季羡林一直到98岁高龄,还在笔耕不辍。他精通12国语言,被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远离虚名,晚年请辞三大桂冠,“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由此不禁让人思索,在如今的社会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
季羡林的身份之一是语言学家,他通晓的语言有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俄文、法文、吐火罗文。他用学游泳来做比喻:就是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一下子把学生推入水中,倘不淹死,即能学会游泳,而淹死的事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
有人说季羡林最大的贡献是写了本《牛棚杂忆》,这就像说莫言只会写《红高粱》一样离谱。2003年北大百年讲堂的座谈会上,有个理工科学生当面质问:“您研究的吐火罗文全国没几个人懂,这种学问对社会发展有什么用?”
季羡林与儿子1994年2月8日,84岁的季羡林与60岁的儿子季承大吵一架。当时,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住院已经两个多月了。因为临近春节,季承来到父亲在北大的家,帮着把母亲住的客厅打扫除尘、稍加布置,从早晨一直干到下午四点。
季羡林是精通12国语言的国学大师,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对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吐火罗文、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及中国佛教史的研究,有世界级学术意义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