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提倡新式标点符号,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后来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之所以引起爆炸性的重视,与他的这篇文章引起大家关注所做的铺垫有关。可以说,胡适提倡新式标点符号的这篇文章是他暴得大名的先声。
【导读】我们从开始认字就接触标点符号,没有这些“小精灵”,我们极有可能迷失在文字堆里,它们种类繁多,从来只有人告诉我们怎样用它们,却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来历。要知道,在人类已经建立起成熟的造字和语法体系后的几千年间,可一直没有用过这种叫做“标点符号”的东东哦!
这就要从古人的说话方式和说话语气来考虑了,我们都知道,魏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这么长的一篇古文,即使是在现在有了断句,也让人很难懂得其中的意思,在当时为何没人误解他的意思呢?
近期,我看到了一篇介绍晚清外交家、翻译家、游记作家张德彝生平轶事的文章,觉得还蛮有意思的,有的还是第一次听说,比如他是第一个介绍西方标点符号的中国人!不知道你在看到这篇文章之前知不知道?下面,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