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考公,不少高校“投其所好”,开设了公务员相关的微专业。2020年,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开设“公务员知识与技能”微专业,旨在为计划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的学生奠定知识基础与技能保障,成为“吃螃蟹”的第一批高校。
原标题:促进跨学科教学 培育复合型人才 湖南工大将开设14个微专业株洲日报讯(全媒体记者/孙晓静 通讯员/尹荔玮) “亲爱的同学们,学校微专业开始招生啦。”11月14日,湖南工业大学一条官方微信在学生群中广泛转发。
【来源:光明日报】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人才培养是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当前,全球竞争日益激烈,技术迭代更新不断加快,环境资源约束逐步趋紧,都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革新,以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些年,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相继上新“微专业”,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3个“微专业”也迎来首批新生。记者走访发现,这些课程人气很旺,上班族成了课堂主力。 所谓“微专业”,是指在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某些新兴的职业领域,以职业能力和素养培养为导向设置的专业。
近年来,上海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赋能重塑,涌现诸多特色亮点。上海理工大学积极应变,准确把握科技革新和产业发展趋势,打造“人工智能+语言”微专业,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新模式,培育未来学科专业的“试验田”。
原标题:高校微专业正逐步实现“小而美”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试点办起了微专业,虽然微专业证书并非学历证书,也不具有学位授予资格,但依然吸引大量学生报名修读。那么,微专业究竟有何独特魅力,能否真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未来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来源:光明日报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关键阶段,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快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各地高校涌现出的微专业可被视为一种跨学科课程组织模式,为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微专业,是指高校围绕某个学术领域或核心素养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具有“小而精、跨学科、灵活”等特点,不授予学位,但学生修完后可以获得证书。当前,多所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开设的微专业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能学新知识、能长真本事”的微专业正值火热。
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高校周末开设的一批微专业,主打“小而精”,虽然不授予学位,但人气十足。这类专业多由5到10门的课程模块组成,学期以一个学年为主。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还有部分在工作日晚上。
来源:光明日报 参观电池生产工厂、做充放电实验、通过编程构建拟合曲线估算电池容量……经过两周理论学习和课内实践后,今年暑期,上海理工大学微专业“智能绿色车辆”学员、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张文天带着“动力电池性能检测、残值评估与梯次利用”课题,来到安徽芜湖嘉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两
央视网消息(记者/卢洋 剪辑/杨绎霏 编辑/阚纯裕):在耳鼻喉科的急诊室里,28岁的住院医师陈佳婷正在接诊一位睡醒后左耳突然听不见声音的患者。她注意到,有部分患者会在睡眠后突发耳聋、眩晕和耳鸣,为什么睡眠不好会引起这些症状?
近日“西南大学开设公务员专业”话题引发热议。根据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发布的“公务能力与公务员文化素养”微专业招生简章,西南大学大二及以上年级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缴费1920元、学制一年,修满24学分即完成本微专业学习,由学校发微专业学习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