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生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末堂邑县武庄(今属冠县)人。他一生艰辛贫寒,却致力于兴办义学。此举完全是从其自身因“不识字”致贫所感悟,此后,他倾尽一生时光,乞讨兴办义学,让其他更多上不起学的孩子免费上学,最终他执著的办学精神得到了当时政府的支持,连续兴办三所义学。
中国有一座专门纪念清代一位普通平民乞丐的建筑一一武训先生纪念馆。纪念馆里现在主要有武训墓、崇贤义塾以及武训纪念堂和大批的名人碑刻等相关设施。纪念馆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的柳林镇上。这个地方距武训老家武庄4里路。武训是一位的的道道的农民。
(武训故里部分场景。)(图为武成君(右)和武成广在武训故宅内的武训塑像前合影。) 武训先生,1838年12月5日(清道光十八年十月十九日)出生,1896年6月4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离世。 今年6月4日是武训逝世120周年。
初夏,冠县柳林武训祠的各类奇花异草,点缀着肃穆的武训墓;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守护着武训这位行乞办义学老人的雕像,簇拥着武训兴学歌亭和近代社会名流为其题写的碑林。微风中,苍松翠柏好似你一言我一语,向人们诉说着千古乞丐武训的传奇故事。
但是让你想不到的是,清朝向晚之时,中国山东一些地方民间竟然把一位姓武名训,一生无婚无子的乞丐尊为“武圣人”,奉若神明,当作禄神来崇拜,且在他死后万人相送,立碑尊其为“千古奇丐”,成为中国目前唯一名标正史的乞丐。
被武训精神打动从此建武训学校编武训传记呼吁为武训平反…… 今年是武训先生逝世120周年,也是聊城知名学者李士钊先生诞辰100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说起武训和电影《武训传》,难以回避的是李士钊先生为武训精神的付出。其实,李士钊与武训生活的年代并没有交集。
武训(1838-1896),1838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出生在山东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清末行乞办学的典型。原名武七(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将近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她所拥有的历史底蕴也是极其丰厚的,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教育学家,最著名的应该就是我们人人口中的孔夫子先生了,而当时的中国除了像孔夫子这样极其优秀的教育学家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家,比如清朝时期的一位教育家,光是他的出身都够人们谈上一整天了,这也是他跟其他学家最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