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部是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的交互作用区,构造复杂,拥有险峻的高山峡谷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和亚洲气候演变的关键区域。12月1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丁林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全球和行星变化》发表最新成果,揭秘了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隆升气候史。
中新网北京12月1日电(记者 孙自法)被誉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其隆升及气候演变历史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中国科学院团队最新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青藏高原从早期炎热干旱的低海拔沙漠气候到现代季风气候控制,其演变过程中还经历了夏季炎热干燥、春秋温和多雨的地中海式气候。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第三极地区,是亚洲十多条大江大河的源头,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誉为“亚洲水塔”。但是从地形来看,喜马拉雅山脉貌似阻挡了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入高原地区,那么高原水汽从何而来?
谢义炳(1917.4.3—1995.8.24),湖南新田人,气象学家,中国现代大气科学奠基人之一。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1943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全球水文循环是影响全球气候的“晴雨表”,预测和防范未来极端气候事件,亟需可靠、高分辨率、长时间尺度的水文气候记录。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刘禹团队联合多国学者,重建了青藏高原过去3500年逐年分辨率的水文气候变化历史,这将成为研究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基准标尺。
他长期扎根西北,专注于半干旱气候变化机理和预测研究,带领团队建立了我国首个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平台,研制了适用于极端恶劣条件下作业的移动监测系统,攻克了同时探测不同时空尺度环境污染与气象灾害的技术难题,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