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B站的青少年模式火了,然而却是褒贬不一,总的来说有三个方面:限制时长、限制内容、限制操作。试图通过三个“限制”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可以说B站的初衷是好的,也可以说是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青少年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如何破解这个模式。
为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针对目前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普遍存在的入口藏得深、覆盖不够广、身份识别不精准、专属内容池不丰富、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近日,上海市网信办率先在全国探索研究推出《上海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设置指南》,并在哔哩哔哩、小红书、喜马拉雅、阅文集团等18家网络平台推广试行。
为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针对目前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普遍存在的入口藏得深、覆盖不够广、身份识别不精准、专属内容池不丰富、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近日,上海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上海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设置指南》,并在哔哩哔哩、小红书、喜马拉雅、阅文集团、Soul、么么直播等18家网络平台推广试行。
央广网北京4月6日消息(总台记者任梦岩 周洪)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对市面上20款视频APP的青少年模式进行测评后发现,虽然都上线了青少年模式,不同程度地对使用时长、评论互动、充值打赏等功能进行了限制,但这些APP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作为一名年近 30 的大龄未婚青少年,本以为今生不会再与「青少年模式」结缘,但每一款常用 app,都会在每日第一次登录时,问我一句「你是青少年吗?」在昨天(6 月 27 日)更新的微信 for Android 8.0.23 版本中,对青少年模式进行了升级,增加了支付限额功能。
北京日报客户端 暑期,许多家长为孩子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而发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2019年就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却很少有家长使用。为减少未成年人网络依赖、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信息和人身安全而建的“青少年模式”,为何叫好不叫座呢?
中国网科技频道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之际,对国内几家主流的视频平台进行了实测,发现大多数平台已经升级、优化了“青少年模式”,在“防沉迷系统”的开发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实测过程中也发现,部分短视频平台虽也有“青少年模式”,但其内容并未做彻底的分类隔离,诸如软色情等问题,在“青少年模式”下仍“禁而不绝”,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对视频平台“防沉迷系统”的具体要求,也未得到贯彻落实。
暑期,许多家长为孩子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而发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2019年就已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却很少有家长使用。为减少未成年人网络依赖、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信息和人身安全而建的“青少年模式”,为何不受青睐呢?
作者:广州日报 来源:广州日报 浏览次数:17320短视频“青少年模式”仍存漏洞监管趋严 业内建议开面部识别 短视频平台大力开拓电商随着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简称《意见》),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直播划了“红线”。
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确实需要法律的加持,也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落实这部法律的具体政策,在继续保持监管压力的基础上,对违规企业或平台加大法律与经济层面的惩罚力度,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互联网公司,则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奖励。
不久前,“未成年人短视频青少年模式使用研究”课题组发布了《未成年人短视频青少年模式使用研究报告》,报告显示,70.8%的受访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直播软件,大多数未成年人认为短视频/直播给自己带来了积极作用,但也有31.8%的受访未成年人表示在时间管理上变差。
担心孩子在各类网络平台上点到低俗不雅内容?有家长想到了求助青少年模式。目前,主流网络平台都已上线青少年模式,但家长们普遍反映效果不甚理想。记者试用了多款App的青少年模式,发现存在内容少、内容糙、把关松等问题。“不好用”的青少年模式,提不起孩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