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是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李叔同在1914年创作的歌曲,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首《送别》是由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李叔同在1914年所创作的一首歌曲,可以说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歌曲的创作者,但肯定都听到过这首歌曲。
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五岁那年,父亲去世。十八岁时,娶妻俞氏,并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二十五岁时,母亲去世。这一年,他已有两个儿子(他共有三个儿子,长子出生后不久即夭折)。也是在这一年,他考取了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于是,东渡日本。
《送别》作词:李叔同作曲:John Pond Ordway演唱:朴树长亭外 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今千里 酒一杯 声声喋喋催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来时莫徘徊 “
今天听到一首老歌,翻找出这首歌的一个视频,此时音响里还在播放着它的旋律,心中思绪万千,说不清的感受正涌上胸口,眼睛被热泪烫得生疼,这一刻,我决定立刻坐下来,让此时的情绪自由流淌成文,至于,它能不能归于这个美好系列,尚未可知,不如写完后再回过头来品评吧。
《送别》这首词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这首词不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表面上送别朋友,实际上是送别人生,了断尘缘。
古诗有《骊驹》篇:“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描写古人送别客人时的情景,于是古人临去常歌《骊驹》一曲,后人遂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我们现在的“骊歌”多指流行于我国上个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学堂歌,由李叔同作词,英国人奥德维作曲的《送别》。《送别》是李叔同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而写就的词!《孔学堂传统音乐时间》是一档由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和贵州广播电视台音乐广播共同打造的高品质传统音乐节目。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引导青少年从小厚植爱国爱党情怀,值此二十大来临之际,南通州外国语学校举办了“喜迎二十大,童声献给党”歌咏比赛。NANTONG STATE FOREIGN LANGUAGE SCHOOL。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10月27日,在竖琴演奏家、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孙舒彦指导下,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竖琴社的同学们在明亮柔美的灯光下拨动竖琴琴弦,低吟浅唱,仙气飘飘,浪漫抒情的旋律伴随孙舒彦娓娓道来的讲解回荡在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