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诸葛亮躬耕之地一直是备受关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而在我们的教科书当中,从《三顾茅庐》到《出师表》,再到《陋室铭》的相关注解,结合详实的历史记载,诸多线索均有力地指向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今南阳市)这一观点 。
深入探讨诸葛亮躬耕地之(一)反对“隆中对”的提法,还“草庐对”一个迟来的公道:关于诸葛亮与刘备那场史诗级对话的文章,其原本的《草庐对》名字似乎早已被后来耳熟所能详的《隆中对》取代,甚至也包括那个比“隆中对”本身还要出名的“隆中对复出背后”的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看到了其中的猫
最近,东潮网、大河网、天涯论坛等网站上关于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中有关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注释,又闹的沸沸扬扬,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第23课和第24课分别是《隆中对》和《出师表》。
“襄阳说”者一不做二不休,先后在武汉,北京,上海,成都,北京,以及襄樊、成都、西安、天水、汉中、沂南、兰溪等地,召开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讨论会,或请史学界的专家发言,或请史学界的权威撰写文章,或请史学研究单位盖章作出结论。
最近几年来,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网上吵成一锅粥。襄阳说、南阳说,谁也说服不了谁,谁都能拿出一大堆的证据,包括各种古籍的记载、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定、名人的吟咏的诗词等等。我记得这个问题,在90年代以前,是没有争论的。
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之争,是一桩千年悬案,也是一桩历史公案。改革开放以来,两地就曾因《三顾茅庐》邮票的首发地问题展开争夺战,最终以两地同时首发为结局打了 个“平手”,这件发生在1990年的事件,被媒体称为“邮票风波”,曾引起国内众多媒体的竞相报道,在舆论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卧龙岗作为重要历史遗迹,现有古建筑 150 余楹,古树名木 200 余棵,匾联 200 余幅,碑刻 500 余通。布局严谨,庄严肃穆,成为全国武侯祠中建祠最早,匾额楹联碑刻最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人文景观。
诸葛亮躬耕地有南阳卧龙岗说和襄阳隆中说,有几点看法,请大家文明作答,不要人身攻击,地域攻击。1、不管是南阳还是襄阳的诸葛亮躬耕地建筑都是后代纪念诸葛亮而修建的,就同汉中和成都的武侯祠一样,不是诸葛亮真正使用过的,所以不要当真,不要以修建久远定真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有争议。其中“襄阳说”认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隆中(暂不考虑隆中是否属于邓县管辖),即今襄阳隆中……那么我们问了,谁说诸葛亮“躬耕于邓县”、“躬耕于隆中”?是诸葛亮吗?是刘备吗?是关羽吗?是曹操吗?是姜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