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也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军服那叫一个帅,继承了普鲁士风格嘛,所以就有着一种复古的美感。能让军服帅,也不只是版式设计的有多好,而衣服上的军衔肩章和领章也有很大功劳,这两个物件就给军服增加了不少颜值。那这期文章就带着大伙简单了解一下,二战期间德国陆军的军衔章。
钢盔二战中德国陆军士兵佩戴的钢盔(Stahlhelm)的型号主要有M35,M40和M42三种类型。一战期间德军使用M16,M17和M18三种类型钢盔,奠定了日后德军钢盔的基本样式。1932年陆军下令测试一种新的钢盔,名为M33钢盔。
征兵制/动员令到拿破仑时代为止,欧洲各国均以佣兵为常备兵来执行作战。然而法国大革命之后基于民主国家的原则,法国军队不再是“国王的军队”而成为“国民的军队”,也因此产生国民必须强制服兵役的“征兵制”,这个制度使得法国的兵力大幅增加,因而欧洲其它各国也纷纷开始采用征兵制。
本文属于纯历史知识介绍,绝非宣扬纳粹,请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国内翻译二战德军的军衔时,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按照西方通用标准军衔进行翻译的,即将官、校官、尉官、士官、士兵,除了兵种将军这个军衔稍微有点难理解之外,军官的军衔按照通用军衔翻译都没什么大问题。
“青春热血铸战魂,纳粹旗下少年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为了弥补兵力的严重不足,将征兵年龄从 18 岁下调到 16 岁,从而使得许多狂热的纳粹少年纷纷加入了军队。其中,党卫军第十二青年装甲师,是二战时期德国党卫军中成立最晚的一支装甲师,由平均年龄仅十六岁的青少年组成。
作为军人而言,体能训练是军旅生涯中的必修课,而负重越野跑则是衡量军人体能的一项重要标准。在历史上,很多国家的军队都会进行负重越野行军的训练,不同时期的各个军队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环境进行相应的针对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