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的话题中,我们经常听到诸如藩国、附属国、附庸国之类的称谓,这些国家究竟有何区别?以明朝为例,明成祖通过三征蒙古、七下西洋的壮举,曾让多达150个国家归顺,这些国家距明朝的远近、自身国力、权属地位各不相同,大明曾细致地分为“朝贡国”、“藩属国”、“附属国”、“赠贡国”、“藩屏国”等多个种类。
很多人都对藩属国、附属国、附庸国有所耳闻,这三个名词,都是用于阐释国与国之间某种依附关系的,所以长相十分相似。可细究起来,“属”和“庸”,“藩”和“附”,内涵可是大有不同呢。接下来笔者就简要介绍一下这三个名词有何区别。
导语:天下大事,合则必分,分则必合。这是历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自然逻辑。当然,这其中人为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大清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笔或许是恨,也有可能是喜。就拿大清帝国时期的藩属国数量来说,简直达到了历朝历代之最。大清朝的藩属国。
东汉时期,一本名为《北斗经》的道教经书中提到:或居人道生在中华,或生狄夷之中,或生蛮戎之内。在明朝以及满清时期,狂傲威盛、好大喜功的皇帝往往喜欢征伐周边小国,很多蛮夷小国、南亚邻国为了保全自己,干脆投降服软,自动做了中华的附属国、附庸国,甚至是藩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