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和参与研发56个苗药产品,主要产品年销售额总值超40亿;推广种植中药材130余万亩,直接指导中药材种植240余万亩,占全省种植总面积三分之一;近五年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转让282项……回望产教融合发展之路,贵州中医药大学交出这样的成绩单。
中新网贵州新闻10月4日电(夏静 贺看)眼下,走进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国有沙子坡林场河块林区里,林下种植的独角莲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一旁的空地上,务工群众正忙着搬运农家肥、平整土地,现场一片繁忙景象。务工群众在翻地。
春日里,沿着一条蜿蜒的公路步入少普镇幺岩村,群山环绕下,一块块整齐划一的金黄农地映入眼帘,农耕机器轰鸣声回响于山间清晰可闻,十数个颜色不一的身影手持农具佝偻着身体,其中一人手提着一个塑料桶点缀其间,正忙碌着将白花前胡种子播种在分厢起好的垄上。村民劳作的繁忙景象。
中新网贵州新闻8月16日电(李和江)15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捧乍镇中药材小镇建设暨林下中药材种植项目启动仪式在该镇槟榔村举行。捧乍镇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奋力打造“中药小镇”,在壮大中药材优势产业、形成特色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近年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多措并举带动村民种植党参、天麻、杜仲等中药材20余万亩,发展20余家中药材加工企业,9000余户种植中药材的农户年均增收4300元以上。3月22日,村民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阳溪镇阳溪社区起党参苗,准备移栽。
近年来,贵阳贵安中药材种植产业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多个中药材种植基地相继传来丰收的佳音。在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部门的扶持下,中药材种植不仅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新途径,更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多元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中药材种植产业正朝着规范化、规模化的方向稳步迈进。
日前,在纳雍县新房乡通作楷村种植了皂角树的国储林地里,新开垦的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地里没有一丝杂草,低矮稀疏的皂角树分散在黄土地上。“这里种了黄精,后面一片种了半夏。”通作楷村村民陈卓指着周围的土地介绍。通作楷村有大面积的国储林,里面种植了皂角树,目前皂角树还未成林。
中新网贵州新闻3月18日电(石小杰 谢玉江 丁赠民)“我们准备出售13万株杜鹃兰到重庆,平均价格1.8元一株。”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沙厂乡白果村杜鹃兰种植户晏大昌近日接到了一批杜鹃兰苗订单,正组织人手进行筛选。
来源:【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时下,在黔西市雨朵镇海花草中药材种植基地,村民抢抓农时做好采收、精选、晾晒工作,为外销做准备。近年来,黔西市雨朵镇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模式,引导农民发展海花草中药材种植,有效带动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铜仁市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土地流转、林下种植、引进龙头企业等方式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构建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发展新动能。“我们将中医药产业作为生态特色产业来抓。
近年来,关岭县普利乡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推进中药材种植向标准化、产业化、效益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玉竹。在普利乡中药材种植基地,连片的玉竹翠绿欲滴,生机勃勃,植株高大挺拔,叶片繁茂,长势喜人。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千条水、万重山,人称“山地公园省”的贵州,生态资源禀赋在全国名列前茅,这是贵州描绘乡村发展蓝图的底色。走进毕节市七星关区放珠镇天麻种植基地,放眼望去,阳光透过树梢洒落在天麻上,遍地金光闪闪,农户穿梭在林间采收,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下坝镇岩山村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新方法,充分发挥高山地带的地域特征,因地制宜探索种植产业。今年,岩山村试种中药材红花龙胆、蜘蛛香、毛大丁,力争把山高路陡的天然劣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
冬季时节,在黔东南州剑河县磻溪镇八卦村,寒冷的脚步尚未到来,山还青水还绿,宁静的村庄风景怡然。「链接」村边的山林里,冬日的阳光漫进林间,树影婆娑,村民们正三三两两在林下劳作。一株株黄精幼苗种到地里,让这片山林又增添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