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乡运动又一次拉开帷幕,这一次,前来的是一批全新的年轻人,他们将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新时代的“上山下乡”故事,看看这些年轻人如何重新定义农村的发展,如何用他们的热情和创新改变这片土地。
一进入大院仿佛回到了路遥的书里,《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的是不是就生活在那个年代。传达室里面想想那个繁荣的年代,码头是邹平最大的乡镇,那时候交公粮还来过码头几次,虽然我们来牛村那时属于码头乡,但离着五公里,那时候的五公里实在是太远了,记忆力除了扎预防针几乎没来过码头乡。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城乡都是生活物质匮乏,城镇居民买粮要有粮证,买副食要有副食券,还有什么布票,棉花票,等等,反正一切都要票券。平时很少能吃上肉,只有等到过年才有肉吃,才能吃顿饺子。在那个时候,大家的生活水平都差不多,倒也没感觉出有什么特别的苦。
随着广东省的“三乡行动”发出,在社会上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三乡行动”指的是下乡返乡兴乡,这是在广东召开的青年助力高质量发展运动会上提出的,主要就是为了让青年能够到农村去,致力发展农村的经济,为农村经济带来新鲜活力。
关注“新农观”,全新看农业。“冲啊!到农村去!”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句很强烈的口号。那时,国家发展刚刚起步,经济动荡不稳定,百废待兴,很多工厂倒闭、停业,饱和的城市已无法再容纳众多毕业青年,而相对于农村更加贫脊落后,亟待开垦。
一、历史的记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城市知识青年(简称知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的记忆。除了老一辈的人以外,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就没有什么印象了。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我还有印象,而且比较深。
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不仅为当地的劳动力注入了新生力量,也给当地的农民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更开阔的眼界,在黑河的知识青年中,出过聂卫平 、 肖复兴 、 梁晓声 ,姜昆, 姜大明 , 濮存昕等知青名人,知青这两个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更深刻的感受到其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