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炼金液大丹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安炉立鼎。这里的鼎并非金属或铁制,炉也不是玉石或石头。因此,青霞子说:“鼎并非金鼎,炉并非玉炉。火从脐下升起,水向头顶汇聚。三姓既已会合,二物自然相互制约。固守胎气不泄露,变化就在瞬间。”
文/青青南山(玉策)据《抱朴子内篇·金丹》记载,“往者上国丧乱,莫不奔播四出。余周旋徐、豫、荆、襄、江、广数州之间,阅见流移俗道士数百人矣。......无一人不有《道机经》,唯以此为至秘,乃云是尹喜所撰。余告之曰:‘此是魏世军督王图所撰耳,非古人也。
阴长生:为奴为仆二十年,一朝得道青城山,黄土化金炼仙丹。阴长生,新野人氏,是汉和帝阴皇后的曾祖父。十年前,和阴长生一起侍奉马明生的一共有十二个人,十年后,只有阴长生一个人还留在马明生身边,其他人因为马明生不肯传授道法,皆心怀怨愤而去。
《本秘丹方大全》中华民国17年出版,本书分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花柳病、急救等六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对各类病症都非常的详细,不管是想研究内科还是外科,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完美的答案。
第三类方剂来源,在我看来是最难复刻学习,却又意义深远的一类,它就是“搜集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验方”,这类方剂是经过历史的沉淀,数代人的口口相传一点点积攒出来的,有些被政府医疗机构收录,相当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样的官修方书,有的来源于民间药铺,就像“乌鸡白凤丸”,还有的则来源于医家、医者的收集整理,就像今天我们要聊的这剂还少丹一样,它就属于第三类,此方来源于《杨氏家藏方》是宋代著名方书之一,作者杨倓,把自己家历代珍藏的医方,编辑、整理后汇编成书,刊行于世的“家藏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