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古代电视剧,往往看到这样一个情节:古人要写字时,取来文房四宝之后,摊开宣纸就要开始磨墨。当时没有墨,写字绘画都非常不方便,他在偶然之间用松炭、锅灰和糯米粥一同制作成墨条,这就是所谓的: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徽墨,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因其“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等特点为文人墨客所钟爱。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央视新闻客户端 笔墨纸砚,有着文房四宝之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象征。“端砚”是文房四宝中的上品,因其特殊的材质,自唐朝问世以来,深受文人墨客的赏识。端砚,在宋代已经被列为“贡品”,它是促进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工具。
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墨,墨其实是书法用的颜料,未使用时呈现固体状态,在古代没有现代那种直接打开就能用的墨汁,每次要写字的时候需要耐心的将墨条在砚台上研磨出墨汁,值得注意的是,古人一般是用左手研墨,因为古代墨汁易干,需要一边研墨一边写字,所以古代文人墨客一般会在书房配置一位书童,书童的
中国的文房四宝,砚台为首位,自汉代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文人墨客必备之物,砚台与墨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书画工具,近年来因书写工具的变化,研墨逐渐淘汰,砚台也失去了用武之地,这才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
由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SMG NEWS)联合发起,2023“爱上海的理由”青少年英语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以“我最爱的中华宝贝”为题,诚邀全球新生代用向上的风貌、良好的英语表达和创意的镜头语言展现青少年眼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
“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研无声”,落纸如漆,万古存真。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的绩溪、屯溪、歙县而得名。流传千年的徽墨技艺,蕴含着怎么样的文明密码?在安徽绩溪县上庄老胡开文墨厂,我寻访探秘了徽墨制作繁复的工艺流程。
墨是中国人书写时必不可少的工具,无论是石刻竹简,还是帛书宣纸,都离不开墨的书写。中国人既有“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的诗情画意,又有“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写实情怀,也有“笔落惊风雨”的广阔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