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我国上演了一部“少儿不宜”的电影,很快风靡全国。这部电影有着一个耸人听闻的名字——《寡妇村》。影片杰哥替大家看了,不是很好看,直接说下概略:影片围绕一个闽南渔村奇特的婚俗和三对性格各异、情况不同的年轻夫妻的命运,反映了这种愚昧落后、具有强烈封建意识的婚俗所造成的悲剧。
抓壮丁又叫抓夫也叫抓兵,在解放前中国那叫一个社会黑暗,当时咱们国家没有兵役法,不像现在,咱们有一个健全的兵役法,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兵役法都不一样,有的是强制服兵役,像韩国只要是个老爷们智商在线,身体不残疾你就必须当兵,还有的是自愿服兵役,你只要想参军想保家卫国,你就可以报名,经过体检最后合格,这是自愿的,无论是自愿的还是不自愿的,国家都有法律,但是,在解放前的中国服兵役这个事,就复杂的多。
1945年8月,艰苦而漫长抗战,终于取得了最终胜利!但战争的创伤尚未痊愈,到处满目疮痍,许多人依旧是衣衫褴褛,在街头巷尾艰难求生,呈现出了一种复杂而多变的画面。1945年8月,在重庆街头庆祝胜利的蒋介石那么,抗战胜利后的旧社会,到底是什么样?
根据民国的《兵役法》规定,所有20岁-25岁的青年男子,都应当服兵役,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独子免征,服役期为3年,之所以推出《兵役法》,是原先的募兵制下,兵员成分鱼龙混杂,战斗力很难保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靠征兵来扩大国军规模,通过军事化训练提高国军的战斗力。
老妇怕抓壮丁不敢给儿子治病。汪振国在1943年5月上任国民政府浙江省开化县县长,上任第二天就有征兵的负责人来向他报告称:战时征兵很困难,开化县兵额积欠很多,希望汪振国能够下发一道紧急的征兵令,把开化县积欠兵额的缺口给填上。
爷爷说:那时我们万安县顺峰乡与赣县湖新交界的地方是红区与白区拉锯的地带,那时候叫国民党部队叫白狗子,今天红军会来,明天白狗子也许会来,因为那时候正处于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老百姓们纷纷积极的参加红军、赤卫队等,但白军的兵源就要靠抓壮丁。
1963年,一部名为《抓壮丁》的四川方言喜剧片上映,这部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电影,讲述了民国时期四川华蓥山地区的国府官员与地痞、地主老财等相互勾结,以抗日为幌子大抓壮丁的故事。相信看过的人,都对片中王保长抓壮丁的情形印象深刻。
据当年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公布的数字,1937年至1945年,全国共征壮丁1405万人,但方式非常简单粗暴,怕你跑,绑着走,长官贪污,不给饭吃,大部分壮丁的处境并不好,渴死、饿死、病死、逃跑的不在少数,我的亲人们就有深切感受。
从13岁加入儿童团到被国民党抓“壮丁”,从淮海战役到渡江战役,从成都战役到四川剿匪,从修建康藏公路到退伍返乡参加建设,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一颗丹心永向党,他就是94岁的刘述亭,牡丹区何楼街道刘城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