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当时一共有十位优秀的将领,被授予了大将军衔,因而被称为“十位大将”。从当时的军衔制度来说,将军一级的军衔分为四个等次,从低到高依次是少将军衔、中将军衔、上将军衔和大将军衔。可以说,大将军衔是将军里面最高的一级军衔。
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们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年龄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情况,而中间的开国十大将则显得相对年长。在这个过程中,元帅和上将们不仅平均寿命较高,而且在新中国建立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担任重要职务。
提到共和国开国十大将,多数人首先想到粟裕、陈赓这两位打仗最厉害的,有些大将的名字甚至不为人熟知,那是因为其余几位大将,擅长的领域不同,有点擅长幕后,有点擅长政工,军事毕竟包含方方面面,除了指挥打仗,其他方面缺一不可,在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十位大将在各自的军事生涯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得意之笔”,他们能成为大将,是贡献所致,实至名归。
1955年9月27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的决议。据史学家统计,在十员开国大将中,共计有5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副国级干部”:他们分别是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和罗瑞卿。
1955年全军授衔,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军衔为元帅,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的十位开国元勋每一位都功勋卓著,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又是人民军队的重要领导者,威望之高,贡献之大,他们被评为元帅可谓是众望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