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3D打印为皮肤再生修复助力生物3D打印是基于“增材制造”的原理,以特制生物“打印机”为手段,以加工活性材料包括细胞、生长因子、生物材料等为主要内容,以重建人体组织和器官为目标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再生医学工程技术。它代表了目前3D打印技术的最高水平之一。
神经构建体的体内修复效果。(a)脊髓损伤修复;(b)颅骨再生;(c)肌肉组织再生 受访者供图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吴成铁带领研究团队,在生物3D打印神经构建体用于复杂组织再生方面取得新进展。
原标题:3D打印创建出迄今最小人体微血管科技日报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刘霞)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和中国清华大学科学家联合研发出一项开创性的3D打印技术,成功创建出迄今最小的人体微血管。这一进展有望为科学家提供一种全新的药物测试方法,从而终结使用动物进行药物测试的历史。
通讯作者单位:Guangzhou Municipal and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Target & Clinical Pharmacology, The NMPA and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piratory Disease, 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and 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原标题:器官芯片、立体光刻……我国微纳3D打印技术遥遥领先视频中介绍的就是最新的微纳3D打印技术,利用这种技术,日前,上海交通大学王晓林团队,构建了层级血管化器官芯片模型,并且基于这一模型,进一步研究了磁控微纳机器人的多级递送策略,为今后体内靶向药物的精准高效递送提供了新的研究方
美国科学家首次3D打印出功能性人类脑组织,它可以像传统脑组织一样正常生长并发挥作用。相关研究结果2月1日发表于《细胞-干细胞》。科学家认为,这一突破对研究大脑,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等多种神经和神经发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科学家研制出一款新型高速3D打印机。这款先进的生物打印机利用“动态界面打印”技术,巧妙借助声波,能在几秒内快速精准构建并打印出3D细胞结构。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杂志。
新型3D打印材料既坚固,又可拉伸,可塑性强,而且黏性好。图片来源: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科技日报北京8月5日电(记者张佳欣)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领导的团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人员合作,研发出一种新的3D打印材料。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武汉12月25日电 (徐怡帆 於鑫益)花季少女雯雯(化名)因车祸导致骨盆严重畸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团队在3D打印技术帮助下,设计微创手术方案,成功为雯雯完成骨盆复位。12月25日,来院复查时,雯雯一家再度向医生表示谢意。
来源:证券日报 图①“奥斯卡小金人”等3D打印玩具 图②“黑神话悟空”3D打印模型 刘晓一/摄本报记者 贾 丽见习记者 刘晓一大到火箭、飞机、汽车、国之重器,小到食物、玩具、球鞋、细胞……3D打印(也称“增材制造”)技术正在不断拓展人类的想象边界。当前,3D打印产业扩张势头正劲。
3D打印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但你能想象用这种方法打印器官吗?在正在举办的第26届高交会上,全球首个类器官3D打印机就亮相了,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总台央视记者 张春玲:这是本届高交会上全新亮相的,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成果转化的全球首个3D类器官打印机。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下文简称中山七院)副院长魏富鑫团队为一名患者切除全椎体,并采用3D打印的人工椎体,成功置换了癌变的胸椎骨。该手术也是脊柱肿瘤领域最高水平手术之一。肿瘤“爬上”胸椎骨致骨折!来自广西的美姐今年43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生物模型3D打印进入“秒打”阶段。不到120秒时间,一块肿瘤类器官组织就被打印完成,用于为患者后续药物治疗筛选提供指导。国内首台商业化体积打印装备OrganSEC8月26日,广州医科大学发布国内首台商业化体积打印装备OrganSEC。
参考消息网11月10日报道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11月5日报道,有朝一日,一种利用声光的快速3D打印形式将可以制造出由人自身细胞制成的人体器官副本,从而可以在上面进行一系列药物试验。传统3D打印机在一个坚硬的底座上开始打印,层层叠加。
包括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在内的研究团队,首次开发出一种可“按需打印”且能与人体相容的器官构建模块。这将为研究各种疾病进展和相应疗法带来极大助力。研究成果发表在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上。该成果的关键是一种具有可控机械性能的生物材料,能与各种人体组织相匹配。
来源:科技日报 图为利用多尺度浸入式打印策略打印的异质人类眼球结构。受访者供图◎实习记者 于紫月“嗡嗡嗡……”30厘米见方的操作台上,一根3D打印针头扎进透明“果冻”中,针口处不断挤出一根“红线”,在“果冻”中沿着电脑规划好的路线来回移动“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