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已有多家港股宣布高溢价私有化,相关公司股价大多大涨。江南集团2月21日公告,要约人Power Heritage Group Limited以协议安排方式提出将公司私有化,要求董事会向计划股东提呈该建议,注销价为0.40港元,较二级市场股价溢价约83.49%。
界面新闻记者 | 刘晨光界面新闻编辑 | 今年以来,港股公司私有化频频出现。据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有14家港股公司宣布私有化或已经退市。为何今年港股有这么多公司选择私有化?这些公司有着什么样的动机?
界面新闻记者 | 刘晨光港股上市公司退市数量保持高位。Wind数据显示,截止到6月11日,港股今年退市的公司有21家。其中,私有化7家,被取消上市地位有13家,一家为自愿撤回上市。相比之下,2023年退市的港股企业为58家,2022年为64家,均保持高位。
来源:证券日报对于长期停牌带来的资源浪费以及“养壳”对港股声誉的损害,港交所的监管信号日趋严格。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26日,年内有32家港股公司完成退市,其中10家私有化,1家自愿撤回,1家赎回,20家被取消上市地位。此外,多家公司处于长期停牌状态,进入补救期。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香港交易所(港交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底,港股市场除牌公司已达25家,其中主板21家,创业板4家。此外,还有6家公司已获上市委员会批准除牌,另有79家上市公司处于长期停牌状态。
多家龙头公司启动退市,或传出退市消息,港股正在迎来一波私有化退市潮。3月11日,中集车辆(01839.HK)披露,将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进行现金要约收购,拟以每股7.5港元的价格回购全部已发行H股,并计划从港股退市。当天,李宁也传出私有化的消息。
港股流动性有限一直以来被市场诟病,这也导致不少上市公司市场估值难以体现其基本面,股票交易量偏低的同时,还要付出高额成本维持上市地位。权衡之下,部分公司选择私有化退市。近期有报道称,昔日“体操王子”李宁考虑将港股上市公司李宁私有化,并已邀请多家知名机构参与其中。
中国中药因未能获得境外直接投资批准和反垄断批准,导致私有化计划失败,股价昨日暴跌35%。国药集团作为控股股东,持股32.46%,此前已有三次私有化传闻。2024年港股市场已有13宗私有化退市案例,主要原因包括估值低、流动性差、融资功能受限等。
港股流动性有限一直以来被市场诟病,这也导致不少上市公司市场估值难以体现其基本面,股票交易量偏低的同时,还要付出高额成本维持上市地位。权衡之下,部分公司选择私有化退市。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目前一共有12家港股上市公司刊发私有化退市公告,其中3家已经完成退市。
港股市场持续出清。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6月11日,年内有21家港股公司完成退市,其中7家私有化,1家主动撤回,13家被取消上市地位。在业内看来,港股市场流动性承压,不少中小型港股的估值偏低、融资受限,叠加需维持上市地位所需的成本,多重因素之下,部分公司萌生退意。
港股退市进程加快。Wind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有49家港股公司退市,正式挥别港股市场。其中,32家被取消上市地位,15家私有化退市,1家自愿撤回上市,1家赎回。2025年1月3日,已经有1家港股公司退市。综合来看去年港股公司退市原因,主要是私有化和被强制退市两类。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2024年,港股市场退市现象显著增多,全年共有49家公司正式告别港股市场,其中32家公司被取消上市地位,15家公司选择私有化退市,另有1家公司自愿撤回上市,1家公司赎回上市地位。进入2025年,退市步伐未减,1月3日已有1家公司退市。
作 者丨张伟泽编 辑丨和佳,李艳霞图 源丨图虫近年来,港股的上市公司私有化退市的趋势日益明显。8月伊始,又有港股上市公司考虑私有化交易。8月12日,港股上市公司欧舒丹接获控股股东L'Occitane Groupe S.A.通知,称其正在考虑一项私有化交易,不过目前仍未决定。
界面新闻记者 | 刘晨光界面新闻编辑 | 11月16日, 南海控股被港交所强制摘牌。 Wind数据显示,今年来截至11月16日,已有49家港股公司退市。仅10月31日,就有6家公司同时退市。在这49家公司中,被取消上市地位的有38家,私有化的有9家,同时还有两家自愿撤回上市。
罗曼(证券时报记者)截至8月8日,港股今年一共退市27家,42家新股上市。相比新股上市数量,香港“问题公司”正在加速“出清”。事实上,港交所一直在持续完善港股退市制度,简化退市程序,强化退市监管力度,严格执行退市制度,构建“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市场化、常态化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