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王向斌、张强等研究人员与中国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团队合作,实现了侧信道无关量子密钥分发的实验验证,该成果于2022年5月13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当前,量子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应用和防护要求。量子密钥分发作为量子密码领域最具实用化潜力的技术,已成为现有商用密码体系的有益补充,部署及使用条件不断成熟,但也面临降低成本、拓展场景、完善测评机制等问题。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铁流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日前,美国网络安全技术供应商赛门铁克指出,一个名为“神行客”(Strider)的黑客小组,过去5年间对中国、俄罗斯等国展开网络间谍式攻击,该黑客小组技术手段先进,赛门铁克怀疑小组有国家背景的团队支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和张强等与清华大学王向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刘洋、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尤立星与张伟君等合作,通过发展低串扰相位参考信号控制、极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等技术,实现了光纤中1002公里点对点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不仅创下了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距离的世
12月17日记者采访获悉,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组成研究团队,采用低串扰相位参考信号控制、极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等技术,在考虑有限码长效应条件下,实现了1002公里光纤距离的量子密钥分发。
该研究团队利用一种便捷高效的数学映射方法,在迹距离是10-9的前提下,得出了量子密钥的猜中概率不会超过2×10-3277,即使窃听者动用目前地球上所有的计算资源,用比宇宙寿命还长的时间,也无法猜中量子密钥。
据中国科大新闻网消息,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韩正甫、王双、银振强、陈巍与合作者提出了一种无需主动调制的新型量子密钥分发实现方案并完成了实验验证,为实现高现实安全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提供了新思路。
记者6月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韩正甫、王双、银振强、陈巍等发现了量子密钥(QKD)发送端调制器件的一种潜在安全性漏洞,并利用该漏洞完成的量子黑客攻击实验表明:当QKD的发送端未对该漏洞进行严格防护时,攻击者有可能利用其获取全部的密钥信息。
首先介绍量子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系统架构、特点优势,然后重点阐述国内外量子密钥分配、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安全直接通信、量子机密共享等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最后分析量子通信技术研究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局限。1.2 发展历程量子通 信 的 研 究 发 展 起 步 于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