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腓特烈却非常不看重这种关系,不但在教父死后和哈布斯堡家族连年开战,对欧洲人看重的宗教关系也不以为然.腓特烈是共济会成员,公开吐槽过基督教信仰,称这是“希伯来人狂热的想象力造就的”迷信.他说这话在当时的欧洲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因为欧洲王室统治合法性的根源就是宗教,国王经常声称自己是上帝在某国的代表,和臣民信仰不一致的国王甚至会惨遭抛弃,比如跑到波兰兼职国王的瑞典国王西斯吉蒙德就是在该信天主教后惨遭民众抛弃,古斯塔夫的女儿也在改信天主教后放弃了王位。
差点被父王处死的软弱儿子(1740 年)(安托瓦内特诞生 15 年前)*拥有“军曹国王”的称号,性格暴躁,用管理军队的方法管理国家,确立了专制王权的父亲,对将要继承自己王位的儿子很不满意。因为这个儿子整天看一些哲学书籍、喜欢听歌剧、吹笛子,是一个“像女人一样堕落的家伙”。
腓特烈大帝被称为“德意志之父”,是18世纪“开明专制”的君主代表及欧洲最伟大的名将之一,在政治、军事、经济,甚至音乐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腓特烈·威廉对儿子的教育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儿子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牛津大学近代史专家约翰·玛里奥特与格兰特·罗伯逊在《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他是最有天赋、最有能力的军人、外交家和行政官”,“他使自己的王国首都柏林成为堪比巴黎、维也纳和伦敦的政治思想和活动中心。他在欧洲大陆的重要性,比肩甚至超越了其他同时代的伟大君主”,“在普鲁士历史发展过程中,他统治普鲁士长达四十六年,让这个德意志小王国发展成一个欧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