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吉林网】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的主持制作,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的主持制订,中国工程院的建立……这些成就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名字,王大珩——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称为
原创 信传中心 内蒙古科协参与留言评论 赠送周边礼品编者按: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
科技人员是有祖国的,他为祖国谋利益而受到人民的尊重。——王大珩2009年12月,在中国光学科技馆论证会上,年过九旬的王大珩委托秘书恳请与会者: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这不是王大珩第一次善意推辞。“我是时代的幸运儿。”王大珩常说,自己顶多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走在长春理工大学的校园里,一栋古朴的苏式建筑——“前楼”格外引人注目。外墙略显破旧,水泥地面和台阶经过常年踩踏变得乌黑光亮,厚重的墙壁透露着年代久远的气息。但正是这栋楼,承载了该校科技报国、艰苦奋斗的辉煌历史。每年都会有一批批师生把思政课开到“前楼”,传承科学家精神。
1992 年10 月,“庆祝王大珩教授从事科研活动五十五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并出版了学术论文集。拿起这本论文集,时年77岁的王大珩不禁掩卷沉思:论文集仅收录了他的5 篇学术论文,全部是他早年留学英国期间完成的。
中新网吉林新闻6月21日电 (高龙安)6月20日,2024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以下简称“长春光博会”)正式闭幕,3天时间里,6个国家、13个产业方向的675家企业报名参展,参会总人数超过7万人次,成为长春加速从“因光而荣”向“为光而来”升级的生动写照。
“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这是中国光学之父、长春理工大学创始人王大珩的名言。当这束光照进海洋,会激起怎样的创新浪花?一场由中山发起的高端学术会议给出了答案。11月16日,为期三天的2024年全国“光与海”高端学术会议在中山开幕,会议由长春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