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吴季蕾,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2016级本科生指导教师:王其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非遗保护专家参考文献:1、 陶兴国,“蓑衣”的文化审美解读[J],语文探究,2008年第1期.2、 韩伟,民间美术研究——蓑衣的设计思维方法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1.3、 梁
魏光翠制作的棕编作品 张倩龙 摄中新网宜昌12月24日电 (董晓斌 张倩龙 夏靓)“棕编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求得一方天地。”家住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共同村的魏光翠近日说。近40年来,魏光翠传承创新棕编制作技艺,让这门“指尖非遗”重焕生机。
晒纱→ 打纱筒→ 耕纱→ 穿筘→ 梳布→ 上机→ 穿综→ 织布→ 采摘蓝草→ 发酵→ 沉淀→ 打蓝→ 染布→ 晒布。至少在3000多年前,人们已开始利用棉纤维,作为纺织原料制作衣物,直到现在,在河源市和平县彭寨镇墩头村,仍然一直流传着土织布“墩头蓝”的传统工艺。
工具:彩木针3.5mm3.0 mm广岛2.0mm。袖子:用3.5 mm针转针法起72针织1行下针1行上针,正面排花,按图解编织棕榈花4排后,开始留领口织袖子的斜肩,按照6.6.6.6引返后消行,中间24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