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就看过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那时候还在上高中,因为文章内容尺度太大,不敢让人知道我在读,都是躲着看的,有一次被我的同学兼发小发现,他直接在班里大喊,说我在看“小黄书”。我瞬间涨红了脸,同学们异样的眼神,那种嫌弃与偷笑的样子,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我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讲出来。——王小波01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编辑白桦曾这样评价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毙掉了!
我也想为春天做点事:到长城边远足,到玉渊潭游泳,到西郊去看古墓,可是哪一样都做不成。——王小波1997年,王小波在写作时突发心脏病,身旁空无一人,孤独地离开这个世上,年仅45岁。当时李银河听到这个消息,顿时虚脱。后来,有记者问李银河,要是有机会的话,最想问王小波一个什么问题。
王小波《黄金时代》:敢纵情于性是唯一的精神武器,够坦荡不龌龊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他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0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
你知道吗?有一个人的文字,看过之后,会打开你思维的新世界,让你产生迷之共振。这个人就是王小波。王小波很野,甘愿放弃铁饭碗,而选择一个自由撰稿人,写他喜欢的文字,去唤醒大众的灵魂。他下笔之大胆,让人咋舌。“你有男朋友么?”“你看我怎么样。
在被窝里看完的《黄金时代》咱上学读书的时候,老师是不允许看王小波 《黄金时代》,因为里面有性爱描写,所以被分入黄色书一类。人就有这么奇怪,越是禁止,就越禁不止,我们一群男生竟然躲在被窝里看完了,而且不止看一遍,却发现并不是老师讲的那样。
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王小波"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或许就是用来形容王小波的。他喜欢有趣的人,而他本身也是一个有趣的人,虽然他的外号叫"傻波子"。王小波在外人眼中从小爱发呆,但其实发呆的大多数时间里他都在思考,并从中得到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在王小波离世前,他最喜欢的一本书《黄金时代》,生前无销路,死后却爆火了。可因为没有正规渠道,王小波得跟赵洁平一车车拉着书去市场、书摊上卖,一直直到王小波不幸离世,《黄金时代》最初的6千本都没有卖完。然而,就在他死后不久,《黄金时代》却因此爆火,有人甚至慕名而来,来参加葬礼的大多都是一些书友。
01.在一次演讲中,鲁豫谈到作家王小波对自己的影响。她说自己真正开始读到王小波的文字应该是大学的中后期,一开始的感觉是恼羞成怒,她问自己“我早干嘛去了!如果早一点读的话,我不能够保证是不是会把陈清扬、王二的故事当“小黄书”一样看待。
所谓“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声名鹊起”,这样的人在文化艺术界不少,比如画家梵高,比如诗人海子,再比如作家王小波。说到王小波,这个作家应该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化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对“两性”的描写相当的艺术,并且光明磊落。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在中国文坛上,王小波可谓是特立独行的存在。首先是性格如顽童,所有装腔作势的人际规则在他面前不仅毫无作用,反而会被他的不屑而尴尬到原形毕露;其次是思想无定式,身为作家的他,笔下文字却总以放浪形骸的方式在人性的原野间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