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在蒲城短波授时台旧址,参观者能够参加“时间宝盒”心愿投递活动。图为时间博物馆外的“时间宝盒”。本报记者 曹怡晴摄图②:科研人员正在监测国家授时中心时频基准系统数据。图③:国家授时中心骊山天文站(资料照片)。图④:长波授时台建设成果参加新中国成立35周年游行彩车(资料照片)。
“北京时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其准确度更关系到国计民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时间”能更准确地响彻华夏大地,与一个人的付出密不可分,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射电天文学领域奠基人王绶琯。王绶琯(1923—2021)1923年,王绶琯出生于福建福州。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横跨5个时区,为了统一管理以及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全国标准时间定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度经线所在的地方时,也就是“北京时间”。那北京时间是如何产生的?北京时间的产生离不开原子钟。
你一定想不到,这是两个严肃的科学问题——什么是时间?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对锶原子光晶格钟的系统频移因素开展了逐项评定,最终得到其系统不确定度为4×10-18,相当于72亿年仅偏差1秒,已部分满足“秒”重新定义的要求,对未来构建新一代全球时间基准乃至提供引力波探测、暗物质搜索的新方法等具有重要价值。
国家授时中心:我国唯一的专门、全面从事时间频率研究的科研机构,负责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自上世纪60年代起,一代代科研人员扎根陕西临潼,接续奋斗,通过对授时服务系统的研发和升级,不断校准“北京时间”,有力地助推了我国各领域科学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最新一期的《开讲啦》中,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首席科学家张首钢告诉大家“北京时间”的发播其实并不在北京,关于时间的这些冷知识快来get一下! “北京时间”来源北京?答:不!来自陕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北京时间”这个词。
在中国,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北京时间”,那么,你知道“北京时间”是怎么确定的吗?在我国古代,古人确定时间的方法,是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
它同格林尼治时间整整相差8小时,即北京时间 = 世界时 + 8小时。中国幅员辽阔,东西横跨5个时区,但全境均采取北京时间,这为日常生活、交通、通讯等带来极大便利,国内活动无需频繁对表调时,利于各地交流合作。
厦门日报讯 (记者 程午鹏)据《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今天7时59分59秒,北京时间将和全球同步进行闰秒调整,届时会出现7:59:60的特殊现象。虽然“多出一秒”对普通人影响不大,但网友还是热情地议论纷纷。
两年半前,格林尼治时间2012年6月30日的最后一秒钟,当人们正准备跨入新的一天时,习惯半夜上网游荡的网虫,突然发现很多网站如Reddit、Gawker、LinkedIn、Yelp等瞬间中断了服务,其中Reddit掉线了一个半小时,这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