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5日“中国天眼”迎来了8周岁“生日”“中国天眼”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2021年3月31日,晨曦中的“中国天眼”(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又有新发现——科研团队对编号为20201124A快速射电暴进行了深度观测,获得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快速射电暴偏振观测样本,并首次探测到了距离快速射电暴中心仅1个天文单位的周边环境的磁场变化,对确定快速射电暴中心引擎机制迈出关键一步。
“中国天眼”是一座球面射电望远镜,其直径五百米,落差一百多米。天眼的整个面板由11万余块薄到1毫米的蜂窝状金属薄板组成。“11万”、“1毫米”这两个数据就注定了天眼“这口锅”并不好刷。近日,中国天眼科普基地官方发布的一段视频,揭晓了其中的秘密。
从古到今,人类都未停止过对宇宙的想象,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发明了一些探索科学的仪器,对地球之外的太空有了一些新的了解,进入近现代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为了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很多国家都研发了天文望远镜,在这大背景下,中国天眼诞生,可看穿137亿光年的区域,接近目前人类探测到的宇宙边缘,自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天眼已发现509颗脉冲星,取得的重大成果远超西方。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称为“中国天眼”(FAST),投入运行以来,每年平均的观测时长超过5000小时。截至今年11月,它已发现脉冲星超过1000颗。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举行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介绍这座大国重器的运行情况。
这,就是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过人之处!山廓作眼睑,圈梁是眼眶,反射面板当眼球,馈源舱为瞳孔——高空看它,银色巨“眼”,气象非凡:它的口径达500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接收面积,光反射面板就有4450块;
在中国贵州,有一座直径500米,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正静静地“倾听”着宇宙深处的声音。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无线电技术逐渐兴起,在1993年,当时南仁东正参加日本东京的一次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会议众多科学家表态,人类应该建造新一代的射电望远镜,用于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
天眼,即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科技项目。从构想到设计,再到施工,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在漫长的建设过程中,他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专业能力,逐一克服了困难。
近日,“中国天眼”FAST的核心阵试验样机建设正式启动,计划利用FAST周围5公里内优异的电磁波环境,建设24台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与FAST组成核心阵。核心阵将有效提升FAST分辨率、精确定位和精细成图能力,大大拓展现有科学研究领域。
2016 年 9 月 25 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射电波段的发现源于一次非常偶然的事件,对于射电天文学的研究,让我们有四个非常重要的新发现,即脉冲星、星际分子、微波背景辐射、类星体。
宇宙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能看到宇宙边缘吗?以南仁东为代表的老一代天文学家20世纪90年代提出设想后,“中国天眼”历经论证、立项以及艰苦建设,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进入调试期。
按计划,奇台射电望远镜的建设周期为6年,建成后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精度最高的全向可动射电望远镜,可以在纳赫兹引力波、快速射电暴、黑洞、暗物质、天体及生命起源等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并为未来我国空间活动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记者近日从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了解到,截至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660余颗新脉冲星。“中国天眼”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贵州省科技厅厅长廖飞在6日举行的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日上表示,去年9月在贵州落成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目前还属于调试阶段,预计在下半年会进入试运营阶段。那么这座举世瞩目的“中国天眼”究竟有多厉害,厉害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