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是国军王牌教导总队最后的光辉,此战过后世上再无教导总队,教导总队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1937年11月,淞沪会战结束,上海彻底沦陷,日军便把目标放在了,国民政府南京,准备一举击破南京政府,于是便聚集了二十万兵力,兵分三路对南京发起了进攻。
1937年的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在凛冬时节,迎来了它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刻,往日繁华的街道,如今硝烟弥漫,昔日平和的生活,被隆隆炮火无情撕碎,日军的铁蹄,踏碎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也把南京城推向了血与火的深渊,在这场事关民族存亡的决战中,一支部队,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悲壮的战歌,他们就是——教导总队。
淞沪会战至南京保卫战期间,中日双方在军事力量与战略决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因素深刻影响了战役的走向与结局。双方兵力状况• 日本:全面侵华前,日本实行征兵制,17岁到40岁适龄男子除特殊情况外一律服兵役。
1 9 3 7 年1 2 月1 日, 日本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第八号命令》: 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上海派遣军和第1 0 军, 协同海军, 攻占南京。根据命令, 除第一O 一师团留驻上海外, 松井石根集中兵力分三路包围南京。
经过激战,中国军队伤亡超过5万人,歼灭日军1.2万多人,给日军沉重打击。参与南京保卫战的中国部队成分复杂,除了中央军87师、88师、36师、教导总队等部队,粤军,东北军等普通陆军作战部队,还有一支很个性的部队。
一、开头86年前,在那个血色冬季的南京,历史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而那些曾经的悲痛和耻辱。那座古老而充满韧性的城市,承受着无情的战争摧残,而她的命运,注定将与历史交织在一起。那是一场人类悲剧的舞台,让人们不禁为之沉思,为之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