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皮肤作为柔性传感器领域的一项创新技术,因其能够模拟人类皮肤的结构和功能,在医疗健康、触觉反馈仿生电子以及机器人技术等众多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电子皮肤具备良好压敏特性和柔韧性的电子皮肤可解决机器人设计的难题,它既能帮助机器人敏感获知环境信息,又赋予了其机械灵活性,电子皮肤无疑将是研发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革命。
围绕电子皮肤,我们来了解其功能特性、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技术难点能问题,而柔性触觉传感器作为电子皮肤中最重要的传感器件,将作为研究重点进行讨论,柔性传感器结构及材料构成、制造技术都有哪些,当前国际竞争格局是怎样的,市场规模有多大,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驱动能带来的新增量有多大,相关公司又有哪些,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些问题。
2月6日上午,财通证券研报指出,电子皮肤是新型的仿生柔性触觉传感系统,在人形机器人与外界感知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部分厂商拥有柔性触觉传感器生产布局,均处于早期阶段,多功能柔性触觉传感技术仍是国内“卡脖子”技术。
长鸿高科7月10日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主营产品TPE具备绝缘性好、材质轻、可回收利用、抗静电等应用特点,且具有独特的软弹肉感和温感性能,是较主流的仿生皮肤材料。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少商家使用TPE材料生产仿生机器人的外壳皮肤,以及机器人手臂中的抗扭曲TPE低压电力电缆。
人形机器人不断“进化”,我国这一产业正处于“井喷前夜”——【创新在一线】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或许就是未来的样子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共有27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和30余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亮相。人形机器人拥有极为丰富的应用场景,如工业场景、生产环节、家政服务领域等。
当特斯拉Optimus用指尖精准夹起一枚硬币,当宇树H1机器人以每秒5米的步速穿越障碍,这些“钢铁之躯”的每一次动作,都依赖着一套价值堪比黄金的感知系统——人形机器人传感器。这个隐秘的战场,正因AI算力爆发与国产替代浪潮,掀起一场关乎万亿产业主导权的终极博弈。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冯超男】1978年的北京,一场讲座现场,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加藤一郎播放了一段全球首个全尺寸人形机器人WABOT-15的录像,震撼人心的场景,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惊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