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书的上册,有一节专门论述文明的生长,这个说法,实际上就是说历史的发展是怎样出现和完成的。对于这种造成社会和文明发展一大步、形成一次大震动的人,大多数情况下,其人数不会超过一位数,绝大多数人是对这种人的重大创新,开始时是毫无反应的,汤因比称社会的大多数人就是如此,但是如果这种社会改动能让大多数人适应与改变,就会使社会与文明形成真正的发展和变化。
阿兰·米哈伊尔(章静绘)现为耶鲁大学查斯家族历史学讲席教授(Chace Family Professor of History)的阿兰·米哈伊尔是奥斯曼历史研究领域的一位新锐学者,他在已经出版了三本有关奥斯曼埃及环境史著作的情况下,于2020年出版了《奥斯曼之影:塞利姆的土耳其帝
《百年文人:清晰或模糊的背景》(以下简称《百年文人》)新书分享会7月25日晚在济南阡陌书店·579百工集店举行。文史学者、作家、策划人梁由之,知名学者、历史学家马勇亮相分享会。马勇先生对这套书进行了点评,并畅谈对历史、文人等话题的看法。
记者 师文静近日,上海书展期间,“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历史的微声》《那间街角的茶铺》分享会”举办。澳门大学讲席教授、历史学家王笛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许纪霖对谈,畅聊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怎样进行普通人的研究,历史写作要以人为主体等问题。
在“历史学家的时代预言——《人类的明天会怎样?:汤因比回思录》分享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冠军分享了汤因比留下的五个洞见,启发今天的读者如何在加剧的变化中思考和面对现实问题。
一、全球史与微观史全球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突破了传统的民族国家框架,强调跨国界的交流和互动。在全球史的视角下,历史不再仅仅局限于各国的民族史,而是更广泛地关注全球性互动的过程。这种视角既挑战了传统的民族国家历史观,也促进了不同区域研究之间的对话。
中国历史上的晚明时期,波诡云谲、变幻莫测。樊树志教授笔下的晚明图景,字字是辉煌,又句句有苍凉,令人难以释卷、无法平静。樊树志以数百万字巨作展现一代王朝由盛转衰直至覆亡的全过程。隐于书后的他,曾为历史上的哪个人、哪件事心潮澎湃?记者向87岁高龄的老教授寻求答案。
作者:黄敬斌、张海英(均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樊树志学人小传樊树志,祖籍辽宁鞍山,1937年出生于浙江湖州。明清史专家,江南社会经济史学科的代表性学者之一。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1962年毕业,留校任教,1991年任教授,1994年任博士生导师。
2021年,广大史学工作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学、考古学的系列重要讲话和贺信精神为遵循,紧扣时代主题,围绕学科基础理论和重大实证问题,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绩。
潮新闻客户端 本文摘自王汎森新著《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导言,潮新闻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授权发布。原标题为《我们不可能取消前一刻》,标题为编者加。《历史是扩充心量之学》一书为“春风月榜”5月上榜书。 历史比小说动人。有哪位小说家能编出恺撒的故事呢?历史这门学问有很长远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