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或者科学命题,从“提出”到“确认”再到“突破”,考古学在这一过程中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巴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在此之前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历史地理》《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重庆历史地图集》《重庆古旧地图研究》《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西南历史文化地理》《中国川菜史》《湖广填四川与清代四川社会》《近两千年
座谈会现场。张斌 摄川观新闻记者 张斌“博大且厚重”,这是不少学者见到《巴蜀文化通史》的第一印象。12月24日下午,在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的“《巴蜀文化通史》出版座谈会”上,《巴蜀文化通史》正式亮相。
会议现场(图片由四川省文物局提供)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11月17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四川大学、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办的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阶段性学术成果研讨会在四川眉山召开。
巴蜀大地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温和的气候、丰富的物产、勇敢的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从多个方面丰富和擦亮了祖国文化宝库,对中华文化的连续性、统一性、包容性、创新性及和平性的形成,做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贡献。
巴蜀文化同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有序推进。我是在重庆生活的成都人,从成都的两所名校川西实验小学和成都七中就读后,到重庆念大学,此后就一直留在重庆了。所以双城经济圈对于我来说特别亲切。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其实,在文化和文学上,巴蜀从古及今就是一体化的区域概念。
作为土生土长的四川人,可能我们自己平时都没注意到,我们的巴蜀文化到底有多辉煌,多灿烂?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这次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要把文化自信自强作为持久的精神力量,推动巴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那么,巴蜀文化要如何发展和繁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