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修身正己、关爱天下,具体的策略就是教书育人。今天重读孔子、重读《论语》,我们会发现有共鸣之处。孔子乐教善教,坚持立德树人,希望弟子成为“可畏”的后生,推动社会的美好发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在1929年赠北大史学系毕业生的第二首诗中,陈寅恪特别希望学生们“读书不肯为人忙”。陈先生不仅自己读书治学是“根据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则,更希望学生“读书一定要独立,独立思考,并有独立之思想,不为别人希望的某种实用主义左右而读书”。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在课堂内外一直致力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作为全国妇联亲子阅读推广大使,她也一直十分关心孩子们的阅读。无论是开书单,还是创作绘本,她始终将传统文化放在启蒙阅读最重要的位置。《论语·宪问》中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晚清重臣林则徐曾被百姓誉为“廉吏第一人”。他一身正气,铁骨铮铮,身在懦弱黑暗的朝廷,多次抗旨行事,却仍旧得以善终。他的处世能力,可见一斑。在50岁时,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撰写了一篇《十无益》立为家训。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养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