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近年来,我国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根据最新一期“自然指数”数据,中国有9家研究机构跻身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前100名,其中七家机构位列前十强,这标志着我国在全球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医药资本市场还处在寒冬中,创新药企的IPO之路遇阻,背后的投资人也无法顺利实现退出,医药行业的并购潮已悄然拉响。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9家创新药企已被并购或者正在并购中。不过,真正进行大手笔并购创新药企的多是跨国药企,本土企业出手的仍很少。
中新网广州12月2日电 (张璐 范敏玲 王春薇)11月30日-12月1日,由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主办的第九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外的知名投资机构、创新药企及研究院所等百余家企业、机构的行业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投资机构负责人等参加。
羊城晚报记者 陈泽云自2015年以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新药获批数量呈现加速上升态势,临床试验数量增长,越来越多的“License-out(授权许可)”涌现,创新成果受到国际认可,跻身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第二梯队。
《科创板日报》11月19日讯(记者 郑炳巽)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一些数据似乎正透露着中国的创新药行业发展向好的迹象。首先,根据华福证券对选取的23家A股创新药企业进行的业绩统计,2024年Q3单季实现营收48.4亿元,同比增长34%,归母净亏损16.9亿元,同比收窄13%。
中新网上海11月18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18日获悉,在2024第二届浦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论坛上,四大慢病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表示:“创新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长三角地区是诸多跨国药企中国总部聚集之地,它们为区域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输送了人才、技术等资源,并发挥了产业集群效应。而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缺乏这样的优势,与长三角相比,整个集群的培育仍需时日。但在这种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实现突破?
每经记者:陈星 每经编辑:梁枭| 2024年12月2日 星期一 |NO.1 国家组织人工耳蜗类耗材集采将开标11月29日,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人工耳蜗类及外周血管支架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文件》。
2008年,美国旧金山湾区。全球金融危机暴发。时任复星医药(600196.SH)总经理的陈启宇,却携上市10年的资本力量,从上海飞到美国加州。此行的硕果——小分子创新药平台复创医药和大分子单抗生物药公司复宏汉霖在未来的两年里先后落地。
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全体会议近日在日本召开,国家药监局第三次当选ICH管委会成员。国家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药品审评的技术要求与国际全面接轨。ICH是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新药研发、注册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协调组织。
《科创板日报》12月7日讯(特约记者 高青)近日,关于推动商保和医保数据共享、同步结算等支持政策频频传来。国家医保局不仅组织召开了相关的工作座谈会,在医保目录谈判结果公布后的新闻发布会中,同样提到要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的有效衔接。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在‘创新驱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创新国家,近年在新分子实体药物等领域成果显著,本土化创新研究发展迅速。”9月26日,2024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医药创新与价值医疗专场,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介绍。
自2015年启动新一轮医疗改革以来,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创新药物企业的研发能力不断壮大。随着仿制药市场份额的逐渐缩减,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制药企业的战略重点已经从“跟随性创新”转向了“源头创新”。
每经记者:金喆 每经编辑:董兴生尽管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在过去10年经历了迅猛发展,但近十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生物药专利转化率仅为5.60%,美国生物药专利转化率为21.63%。基础研究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的源头,但中国的源头创新转化存在堵点。
近期,一篇讲述家长带孩子看支原体肺炎却无法如愿用到进口阿奇霉素的文章受到广泛转发和关注。由此,“进口药难买”“医院越来越难开到进口原研药”等再次成为很多人讨论的话题。在进口药“消失”的讨论中,一个核心问题是:进口原研药和国产仿制药到底在疗效上有无差别。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齐琳10月26日-27日,第二届溶瘤病毒创新与合作大会在武汉召开。本届大会在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由艾美达医药咨询主办,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服务中心、武汉滨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特别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