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秦腔多以甘肃方言行腔,供奉庄王为戏神,以社火为祖,皮影为舅,深受甘肃的历史传统、地域景观、生活习俗、民间文化特别是宗教神庙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凸显出崇尚做派,注重功架,善造气氛,造型独特等特点,流传的传统剧目多达1500多种。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西洋的七声音阶1 2 3 4 5 6 7 i,规定了1—2,2—3,4—5,5—6以及6—7是全音程;
秦腔《花亭相会》本戏又名《对玉环》,《米拉膳》等,一般认为这个戏的故事源自南戏《珍珠记》。《珍珠记》是讲高文举故事的,高文举故事的版本很多,现在的戏曲舞台上以福建梨园戏,莆田戏等最为代表,评弹舞台上也经常可以见到,这类戏在东南一带流传甚广,还形成了俗称的“高文举戏”。
《秦腔》以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秦腔戏曲,一条线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三蚕的媳妇不能生育,按老风俗,在媳妇生日那天叫人往炕上塞瓜果人死了也有许多讲究,穿七件寿衣鬼门关上狗不咬,还不能穿皮鞋,因为“人一死,过奈何桥就到了阴间么,奈何桥是两尺宽,十丈高,桥面上洒着花椒油,大风吹来摇摆摆,小风吹来摆摆摇,亡人走不好,就掉下去了,掉下去就到黑社会了。”